2021年11月01日
第A03版:副刊

支付方式变奏曲

□作者:王阿丽

上周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外出旅游。出发前,先生提醒我再检查一下“伸手要钱”,即出门必带四件宝:身份证、手机、钥匙、现金。我回答:“都带了,钱带了两千元呢!”女儿说:“现在早就是手机扫码支付的时代了,哪用得着带现金?”先生接过话:“以备不时之需!”孰料,旅游结束,两千元现金原封不动地躺在钱包中。我不由得想起了以前购物支付的方式。

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我,经历了计划经济年代。那时几乎所有商品都要凭票供应,有粮票、肉票、布票等,票是按家庭或家中人头“限量”定期分发。我们家的布票都攒着到年底买布料做新衣,票少人多,往往是爸爸妈妈几年也穿不上一件新衣服,我们兄妹仨是三年一个轮回做新衣,妈妈总会让裁缝把我们的新衣做大一号,如此,一件新衣能穿上两三年。那时的支付方式除了凭票购物外,还可以物物交换。翻箱倒柜找出家中空牙膏壳、塑料薄膜、废铜烂铁等废品,可以在“货郎担”那里换些针头线脑、糖果、铅笔等。

我们长大后,去外地求学,每次临行的前一天晚上,妈妈总会在我们的裤腰里缝个口袋,把学费缝在口袋里,生怕途中有个闪失。我们每个月的生活费,有时有老乡出差路过我们上学的城市时,爸爸会委托出差人捎带给我们,如此,能省下邮局汇款费。

现金支付方式陪伴了我20多年的时间。直到1991年,我认识了一个从事金融工作的小伙子,开始和他谈恋爱。那天,我和他逛商场,他掏出信用卡刷卡消费,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购物还可以“先透支,再还款”。后来,婚前我们去上海购买结婚用品,他说:“我们买东西就刷我的信用卡,少带些现金,安全些。”在上海一商场,我们看中了一套西装和一套裙子,用信用卡付款时,收费员告知我们休息日不刷信用卡,我们傻眼了,身上的现金不够啊!无奈之下,他只好向在上海上学的妹妹“求救”,他妹妹发动宿舍的所有女生,凑了两千元现金,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近十年来,支付方式的变化是最大的。女儿去外地上大学,我们把学费打在她的银行卡上,她报名时,在银行设点的校园收费处刷一下pos机就行。后来,随着手机刷卡时代的来临,女儿每月的生活费,我们以微信、QQ、支付宝或是银行转账的方式转给她,方便快捷。

还有,如今在手机上轻松一点,就能购得火车票;在网上下单,心仪的商品就能送货上门,女儿的“无现金”生活也引起了八旬婆婆的好奇。前不久,婆婆第一次用微信支付购得超市水果时,风趣地来了一句:“太神奇了,才几十年的时间啊,票没有了,现金也不带了,看样子,我这钱包也该‘下岗’了!”

支付方式从“凭票供应”到“手机支付”,体现的是人民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的是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提高的是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我相信,今后这种便捷、多元而又智能的支付方式会惠及到每一名消费者,包括婆婆和我这样的退休族,也会慢慢喜欢上这种支付方式的变化。

2021-11-01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54382.html 1 3 支付方式变奏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