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1日
第A06版:副 刊

亭城生巨变 旧貌换新颜

——有感于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陈家声

欧阳修《丰乐亭记》里写道:“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可知滁州宋时荒僻,与外界少有往来,民风古朴。晋王之乱,晋元帝司马睿避难琅琊山中,欧阳修因参与“庆历新政”,主张政治改革被诬陷,被贬滁州。到了明朝,仍然是一个“十年九荒”之地。但滁州也是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之地,在这片文化底蕴浓厚的土地上,韦应物吟咏脍炙人口的唐诗佳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北宋欧阳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朱元璋从这里开始创建了大明王朝;清代吴敬梓创作了开讽刺小说之先河的皇皇巨著《儒林外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刘少奇、陈毅、方毅、罗炳辉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过战斗的足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凤阳小岗村首创农业“大包干”,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滁州,因此而名扬天下。

我少年时上过私塾,虽读过《醉翁亭记》,但对其内涵知之甚少。从天长调到滁州行署任职后,分管琅琊山管理处工作,又重读了《醉翁亭记》,并请教管理处工作人员和相关学者,才了解知道一些。欧阳修被贬主政滁州,经三年治理,颇见成效,写下了不朽之作《醉翁亭记》,其核心内容是“以民为本,与民同乐”。

我在滁州工作四十多年,最大感受就是,滁州人民有着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首创大包干,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改变了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回望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的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半封建性的土地所有制,把地主的土地、公共土地及富农多余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958年提出的人民公社,将农民的土地收归集体,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在生产方式上是干活“大呼隆”;在生活方式上,实行的是高度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吃“大锅饭”;在体制上实行的是政社合一,半军事化模式,把农民组织到高级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的体系里,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一定程度上限制、束缚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农业大包干——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结束了农村集体耕作的弊端,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农民享有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增产了,收入增加了。

改革开放以来,滁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变美了,荒地变良田,水变清了,山变绿了,泥泞路变成了柏油路,城市变大了、变高了、变亮了。工业上规模,农业上水平,经济大发展,民生惠万家。如今的滁州,风华正茂、风姿绰约,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快速崛起——经济总量冲进并站稳全省第三,跻身全国百强,实现了在全省“总量第一方阵、人均靠后”向“总量第三、人均前列”的历史性转变,滁州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滁州今天取得的骄人成绩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我作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多年的老人,既感到欣慰,也表示祝贺和赞扬!今年6月份,淮南日报社总编辑沈国冰同志撰写了一篇题为《无问西东 滁州跃起朝阳中……》的长篇报道,大力赞扬滁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大好形势。我阅读后,感到鼓舞和自豪!

前不久胜利闭幕的滁州市第七次党代会,确定了滁州市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完成“十四五”发展规划,实现“5688”目标,即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600亿元,人均GDP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的80%以上,跻身全国80强。具体要实现“五个前列”“五个更大”愿景。“5688”目标和“五五”愿景,凝聚了党心民心,汇集了强大合力,吹响了滁州“奋进新征程、冲刺八十强”的时代号角。我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新一届市委一定能够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奋力谱写出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建设的崭新篇章!

2021-10-21 ——有感于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53359.html 1 3 亭城生巨变 旧貌换新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