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
第A01版:要闻

织密耕地保护网 着力打造“大粮仓”

——定远县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并推广“田长制”

见习记者郑成雪 全媒体记者王 琼 通讯员王 文

日前,迎着晨光出发去巡田的村级田长、定远县池河镇池河村党总支书记张海兵,绕着村里耕地转了一圈。“每周至少巡田两次,到田间地头转一转、看一看,心里踏实。”在巡田记录簿上,他和其他9名田长记录着自己日常巡查的记录和总结。“例行巡查是行之有效的,前段时间负责把湾组的田长在巡查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一起占用耕地栽种树苗的行为,我们及时进行了处理。”他告诉记者。

作为全市第一个在县级层面探索开展“田长制”工作的县,一年多来,定远县在以推行“田长制”为抓手促进耕地保护上,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田长”制度,坚持“田有人管”“田有人种”“田有增产”,实现了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蹚出一条对耕地保护利用行之有效的新路。

让看得见田的人管田

在池河村田埂边,一块醒目的“田长制”公示牌树立着。

“公示牌直接立在田边地头,让村民抬头就能看见,一方面起到宣传警示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村民能加入到保护耕地的行列中来,发现违法行为及时举报。”张海兵说,村级田长每周要到包保的田块中巡查不少于两次,今年5月“田长制”实行以来,村级田长在巡查过程中就发现了一些利用耕地栽种树苗、修建坟墓等现象。

定远县共有县、乡、村三级田长2664名,像张海兵这样的村级田长有2321名。今年以来,该县强化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积极借鉴河湖长制、林长制等经验做法,在全县范围探索创新田长制改革工作,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以村级为单位,划分网格责任区258个,设立县、乡、村三级田长,明确县级田长抓统筹、乡镇田长抓落实、村级田长抓巡查,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网格化、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监管格局,确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

“村干部每天工作、生活在村里,看得到田,又对村里耕地情况了然于心。”定远县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土地储备中心副主任刘成照告诉记者,尽管自然资源部门天天与土地打交道,执法人员也严格履行巡查的职责,相对而言,村干部离田块更近,让看到田的人来管田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今年以来,通过“田长制”网格化管理,让三级田长“村官”来管地,不但实现了零距离管地,而且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劝诫、有效制止,尽可能减少了农民损失,同时积极引导村民合法合规使用土地。

今年3月,西卅店镇陈庄村田长熊国军在开展日常巡查中,发现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杨某因无时间打理,便在自家4亩多承包地里栽植了杨树苗。巡查发现后,熊国军第一时间积极宣传耕地保护政策,杨某主动配合拔除了树苗。同时考虑到杨某实际情况,熊国军主动联系村里种粮大户,流转了杨某的承包地,彻底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干得好,奖!干不好,罚!”池河镇党委书记、镇级田长程永峰表示,田长制工作已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县里管理成效与乡镇绩效挂钩,乡镇也有相应考核标准。一旦在耕地上发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村级田长未发现或发现后不制止、不报告,发现1起违法行为,处罚村级田长、副田长500元;未发生违法行为,年底返还保证金并按保证金1倍奖励村级田长、副田长。“目的就是通过田长制,真正做到看好地、护好地、用好地。”

据统计,目前全县各级田长共发现并制止涉及耕地的违法违规行为58起,恢复粮食种植面积3000余亩。全县违法违规用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0%。

除了“田长”实地巡查外,该县还借助大数据技术和地理遥感信息技术、自然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系统等科技手段,实时监控县域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对疑似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及时预警,实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每月定期通报乡镇违法用地情况,并将情况实时上报给各级田长。充分运用手机APP举证系统,通过抓拍、比图、识别,对整改效果进一步查验,确保整改真正落实到位。

让愿意种田的人种田

地处江淮之间、长三角西部的定远县,土地面积为450.267万亩,其中承包耕地179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站在定远县永存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彪流转的水稻田边,记者看见,稻田里插满了各种各式的标识牌。“路一侧是试验区,另一侧是示范区。”陈彪告诉记者,目前这里已经是国家级科学实验田,与各大农业机构、高校开展粮食新品种试验培育工作。

47岁的陈彪以前主要从事粮食加工销售,2011年,在池河镇红心沛等村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经过10年耕耘,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现在流转面积达5700亩。以粮食加工为起点的永存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已经转型为集粮食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粮食企业,也成为了当地最大的粮食产销一体的龙头企业。

刚开始粮食品质差、产量低、卖不上价,为此,陈彪积极主动加强与农业部门合作,将部分土地当做科学试验田,探索优质品种。目前,他已经拥有“永存香米”“国泰玉宝”等多个绿色品牌。同时,带动周边种粮大户发展订单种植。下一步将继续流转土地,扩大经营规模。

近年来,由于种粮比较效益持续下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了“抛荒”现象,而农业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却苦于无地可种的现象,出现了“有田的不愿种、愿种田的无田种”的怪圈。

“耕地闲置成‘荒田’、种树种草去‘占田’、违规建房来‘毁田’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时县里耕地‘非粮化’达3000余亩,经过我们积极宣传、劝诫、及时制止,村民从不理解,到主动配合整改,及时恢复了耕地原状。”刘成照说。

针对“三田”现象,定远县坚定不移扛起粮食安全责任,积极探索“田长制”,着力打造“大粮仓”。对于因条件差导致荒废闲置的耕地,针对性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努力建成高标准农田;对于撂荒的耕地,鼓励和引导进城务工不再种田的农民将闲置的耕地流转给本村或者附近的农民种植,避免土地闲置。

让粮田变良田实现增产

在池河镇半面店村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池河镇农技推广站站长许成枝告诉记者,2015年,池河镇流转5700亩土地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300亩作为试验田。这片试验田承担着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以及品种对比试验的重任。在品种试验的基础上,依托5400亩示范田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稻种,辐射带动种植优质稻种达44000亩。

半面店村的变化,只是定远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

实现一条路径建地。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耕地生产条件。今年以来,全县新增高标准农田9万亩,累计建成135.08万亩。鼓励和引导农户将闲置耕地流转给本村或者附近的农民种植,“唤醒”沉睡土地。全县新增流转面积3.2万亩,累计流转面积112.2万亩。同时,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截至目前,全县中、高产田面积已达210万亩。

实现一套政策种地。在粮食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实现种子采购、肥水灌溉、病虫防控、技术指导、机械作业“五统一”管理,有效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配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截至目前,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9%,其中耕种收综合机械率达97%,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2021-10-20 ——定远县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并推广“田长制”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53257.html 1 3 织密耕地保护网 着力打造“大粮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