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凤阳县板桥镇改变以自然资源发包的传统发展模式,注重统筹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充分释放生态价值,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源。
落实生态要求,发挥资源优势。该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要求,在水面光伏上做文章。辖区淮东村、安乐村巧用辖区塘坝,建设水面光伏,实现增收。其中,安乐村承接秦塘光伏工程、光伏发电等项目,2021年预计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2.9万元;淮东村出租下张塘建设水面光伏,预计可增收10万元。罗刘村、余湾村、板桥社区、何铺村等4个村(社区)利用秸秆禁烧、打捆清运政策要求,联合申报农业循环利用再生项目,建立农机大院,预计每村每年可增收5万元。
做大生态产业,开辟致富新路。面对低洼地生产困境,改变传统发展思路,广泛整合资金,对头铺村雷家湖低洼地改造提升,通过流转—整治—再流转,将1100亩低洼地统一改造为50-60亩/块的特色养殖基地,实现变废为宝。雷家湖水产养殖项目2021年总产值约1500万元,预计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同时,余湾村、罗刘村两个出列村利用雷家湖项目,流转土地200余亩,发展水产养殖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分别增加4.75万元、5.9万元。
打破制约瓶颈,盘活资金使用。面对土地资源匮乏现状,桥西村、岗子社区、晏公新村以村企联建为契机,以入股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其中,桥西村预计年收益30万元,岗子社区预计年收益19.2万元,晏公新村预计年收益14.4万元。中心村、淮东村、双碑村依托邻近宁洛高速、G345交通区位优势,先后建立了S95高速广告牌、G345大桥广告牌,每年每村可增收3至6万元。
(薛正伟 张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