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9日
第A07版:全椒新闻

水岸同治 打造幸福新襄河

空中鸟瞰,襄河穿城段如玉带蜿蜒。

难忘2010年,襄河沿岸居民3000多户迅速从棚户区搬迁,全椒县对襄河进行彻底治理,当年11月开工,历时3年,总投资8亿元,全长约10公里,一个集防洪排涝、自然景观、人文生态、旅游观光、历史文化、休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带状水利风景区—襄河穿城段建成。

2014年9月,襄河水利风景区被国家水利部批准设立为全国第十四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2021年1月,全椒县将襄河列入全县第一批“幸福河湖”名录,进行深度打造,挖掘提升襄河作为“母亲河”“幸福河”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

实施防洪工程,有效防御洪水

犹记2008年的大洪水,襄河两岸及城东片成了水乡泽国,损失惨重。襄河穿城段建设结束了城东对洪水不设防的历史。全椒县在襄河上新建了东大沟闸,高务跌水、襄河翻板闸等防洪工程,同步建设龙江排涝站,保护了全柴集团和城东中学等一大批企事业单位和百姓的切身利益,城东片彻底告别水患。

新建供水工程,保障供水安全

投资4500万元,实施“引江入滁”工程。在襄河新龙河段新建1座应急取水泵站,在石沛镇附近1座新建二级提水泵站,利用管道,引长江水入襄河,向滁州三水厂补水。2019年大旱年,“引江入滁”工程累计提引长江水约6000万方,解决了大旱年黄栗树水库水量不足问题,保障了滁全两地近70万居民饮水安全。

打造景观水利,改善生态环境

对襄河大堤培高加厚,对襄河两岸及迎水坡100多万平方米的全部进行绿化,打造和恢复水利自然生态景观,襄河穿城段已成为市民的大花园。

兴建南北广场和太平文化街区,集中展示太平民俗文化的风貌,有机将全椒区域文化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新建儒林文化街区和吴敬梓故居,扩建吴敬梓纪念馆,展现儒林文化内涵;在文化长廊中穿插“二十四孝”“蒙学”和“三字经”文化,运用雕塑、小品、碑林等形式进行展示,游人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得启迪。

强化日常管护,维护生态健康

设立襄河县镇村三级河长体系,配备河长20名,强化河道管理和保护。全面实施襄河禁捕、禁钓。大力推进渔民上岸工程,安置渔民12户36人。依法查处河湖管理范围乱搭乱建乱采乱垦行为,保护堤防、河滩地和水源安全。每天安排专班对河道进行常态化保洁。依法关闭襄河两岸入河排污口5个,拆除畜禽养殖场12处。实施雨污水分流工程,有效降低污水排放率。完善水源地保护区边界标牌标准化设置。多措并举,保证河湖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减、河道不断流、生态不退化,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

建设生态文明,传承儒林文化

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安徽水法宣传月,举办大型户外巡河护河实践活动、组织全椒“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守护“母亲河”,通过一系列举措,市民知水、节水、护水、亲水意识明显提升。依托襄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9年全椒县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依托景区内的太平桥,精心打造的“正月十六走太平”大型户外民俗活动,已成为全椒县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每年全国各地40多万游客前来参与。“正月十六走太平”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波光流转,美景铺陈。正是有了全县上下一心的大保护,才有“一弘襄水向东流,水岸同治幸福河”的美好。 (程锋 雷红)

俯瞰全椒县襄河水利风景区水清岸绿,与林立的高楼构成了一幅和谐宜居的生态图。 沈 果摄

2021-09-29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52397.html 1 3 水岸同治 打造幸福新襄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