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刘延德
2021年7月1日,一枚金光闪闪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挂到江云龙同志胸前,军人出身的他“啪”的一个立正向党组织敬了一个军礼。手捧沉甸甸的纪念章,环顾“井楠茗宿”美丽乡村和满山遍野的茶园,这位一生只求“茶叶富民”目标的老党员和高级农艺师,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穷在深山 扬帆“富裕梦”
江云龙出生在施集镇施集大队,家庭十分贫苦,常年吃不饱穿不暖。年少的他常呆坐自家门口望着南山,想到“靠山吃山”,也时不时有靠山发财的梦。1958年,县政府在南山建设国营施集茶场,同时开办茶叶中学。15岁的江云龙在茶叶中学就读三年,毕业后留在场里当工人。他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咬定青山不放松,立志与乡亲们一起努力改变贫穷面貌,向茶山要钱财。然而天不遂愿,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凡在农村“四场”工作的人员一律下放回原籍,1961年,江云龙被下放到施集大队蔬菜小队任会计。
加强党性 不忘“致富心”
回乡务农,并没有挫伤江云龙的决心,他开始寻求新的出路。1968年,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在部队他递交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他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尽管在部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他始终忘不了家乡。为了家乡,他需要继续努力。1971年,经推荐,他考入了安徽农学院,就读茶叶系,更是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磨砺党性。1974年毕业后,主动要求回到国营施集茶场任技术员,继续追求他的“深山富裕梦”。
苦学技术 梦想终成真
江云龙利用所学知识,深入开展茶叶生产研究。他跑遍施集的山山水水,调查各种土壤属性,对土壤质地疏松、通气排水良好、肥力高、有利茶树生长的地块进行逐一登记。他注意观察叶色乌油、长势良好的茶叶,发现极大部分茶树根系都扎在石缝中,测定的土壤PH值均在4.5至6.5之间,找到了适合茶树生长的土壤属性。他积极引进茶叶新品种,据说施集茶场最早引进的茶叶是祁门的槠叶种,那时不通车,他和许多工人一道,硬是从滁县火车站把茶树苗挑回来。在江云龙的努力下,施集茶叶正式命名为“滁绿”,编入省农学院茶叶系教科书,施集茶场和上苏生产队被定为教学点,茶场每年为他们提供茶叶教学样品。70年代末,施集茶叶被中国农科院茶研所冠以“香高味浓,后劲大,板栗香,回味甜”评语。1980年,江云龙服从组织安排,负责李集、施集、花山三个乡的茶叶生产,为三个乡培养出一大批制茶人员。1987年,他又回到施集茶场,着手打造有机茶园,发展名优茶,带领科研人员研制出“西涧春雪”“琅琊玉峰”“滁州烘青”“茉莉花茶”等系列茶,推进了皖东茶叶品牌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