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医生快看呀!我儿子主动与人打招呼了!”9月15日下午,在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康复中心陪伴儿子的王女士突然发现,儿子竟主动和康复老师打招呼,这一细微变化当即令她欣喜若狂。原来,王女士儿子苗苗(化名)已经3周零2个月了,但一直沉默寡言,几乎没有语言和眼神交流,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令王女士及家人痛苦万分,无奈之下才送到这里进行康复治疗。2个月的康复训练后,苗苗开始主动与人交流。看到苗苗经过康复训练后的巨大改变,康复中心的康复师黄志敏非常高兴,能够成为孩子们的“希望之舟”,照亮他们的世界,是康复中心一直以来的目标。
皖东有所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
孤独症俗称自闭症,是孤独谱系障碍中最主要的类型,是一种由生物学因素导致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局限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黄志敏说,两年来苗苗只是经过治疗后康复的儿童之一。她说,孤独症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虽然目前并不清楚发病原由,但及早干预和治疗,儿童孤独症是可以康复的,回归正常人的生活。
据介绍,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孤独症康复中心目前设置有儿童感统训练室、评估室、脑功能室、个训室、团体训练室等多个功能区,可进行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感统训练、认知能力训练、个体训练等多种训练。
为了保障每一位孤独症儿童得到精准治疗,中心康复医师、治疗师团队多次赴南京脑科医院进修学习,结成医联体和采用“医教康”结合模式,将医学诊断、治疗与康复干预、心理行为矫治相结合,力求做到早诊断、早干预,从而有效促进孤独症儿童的成长。
这里是孤独症孩子的快乐家园
“儿子主动叫同学名字了,这是第一次,我好激动!”“看,儿子在和同学嬉戏玩耍,可闹了!”“儿子在写作业,瞧那沉思的小模样!”……这是李宝宝康复以后妈妈发给黄志敏的微信视频内容。从微信聊天内容能看得出,这位年轻妈妈每天都在为儿子不断进步而高兴。
4岁的李宝宝每天在幼儿园里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学习和生活,快乐成长。然而谁能想到,一年前他还是一位沉默寡言的儿童自闭症患者。黄志敏说,为让儿童孤独症患者多接触社会早日康复,在大量康复训练同时,康复中心还不定期举办各类社会活动,不仅治疗患者,也让社会了解孤独症,关心关爱孤独症儿童。
4月2日是第14个“世界孤独症日”,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康复中心精心组织一场儿童、家长和康复指导老师共同参与的生动有趣主题活动。“拉个圈圈走走”锻炼孩子配合和互动能力;“抱球绕柱走”让孩子抱着球朝着目标方向奔跑,在加油欢呼声中体验奔跑乐趣;老师们人工“泡泡雨”则锻炼孩子们的目光追踪能力。
9月18日中秋节前,康复中心将日常康复训练融入中秋月饼手工制作中,宝贝们和粉、称重、揉馅、压花、分装……借助这一趣味形式,孩子们不但体验了节日的快乐,也有效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
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提高孩子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中心还利用元旦、端午、六一儿童节等节日,策划各类寓教于乐的活动,使孤独症儿童多锻炼机能、多接触社会。
儿童孤独症应当引起社会重视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在临床上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全世界的孤独症发病率都在呈逐渐上升的态势。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孤独症患病率约为1%,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超1000万,其中孤独症儿童(14岁以下)超200万。
据了解,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康复中心成立近2年来,已经有近60位儿童孤独症患者在此培训和治疗,齐全的功能室、一对一高效特训、态度认真的康复师,还有医联体的专家指导,治疗效果非常明显,得到患儿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市二院儿童康复中心的设立,利益于三年前该院党委书记向红参加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一次专家培训。专家分析,目前我国儿童孤独症患者呈爆发式增长,2-6岁为最佳治疗期,然而不断增长的诊疗需求却并不匹配干预康复水平,康复机构缺乏、干预服务专业化不足、行业知识普及率不高等,这些患儿若不及早干预治疗,将来定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的确,向红经过调研发现,不仅450万市民的滁州市没有一所公立儿童孤独症康复机构,就是在全省也没有一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令向红当即萌发在该院创立儿童孤独症康复机构。随后,她在全院召开动员大会,挑选优秀人员派往南京脑科医院进修学习。2020年6月1日,滁州市首所儿童孤独症康复机构正式成立,并接纳首批儿童孤独症患者。
“滁州二院儿童孤独症康复中心创立不久,后面路还很漫长,还有培训场所、功能设施、培训技术等诸多不足,需要提升和完善的地方很多。”向红说。 (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