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交通运输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站在世界交通大国的新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交通强国”,为我国交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目标,规划了新蓝图。近年来,滁州市交通运输局以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努力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交通强国建设新篇章。市交通运输局联合本报推出《滁州交通》专栏,大力报道我市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实践、典型经验和建设成果,营造交通强国良好氛围。
交通执法人员走进源头企业宣传法律、法规
市交通执法支队对企业实施货运源头动态监管
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以交通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圆满完成治超非现场执法省级试点,实现“人力治超”向“科技治超”、“现场执法”向“非现场执法”“两个转变”,治超工作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获省奖补资金3862万元。
深化“省级试点”成果。市交通运输局依托非现场执法省级试点,从治超设施、制度建设、源头治理、路面执法、信用治超等环节入手,充分发挥市治超领导小组的协调机制作用,治超各成员单位拧成“一股绳”,尽锐出征、挂图作战,形成治超工作“政府主抓、部门协作、制度引领、科技支撑、措施完备、专业评价”滁州经验。投资3760万元新建治超非现场动态卡点12个,建成滁州市科技治超信息化智慧链执法系统(一期),出台《滁州市科技治超“十四五”站点规划》,“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1.02亿元新建治超站点47个,构建治超监管“设施一张网”和“信息一张网”,实现对违法超限超载车辆的“全方位”“全天候”监管。
拓展“一卡多用”功能。全市41处治超动态卡点全部接入公安交警部门“六合一”平台,实现动态卡点变道、闯红灯等自动抓拍功能,构建从车辆检测到超限处罚、案件自动抄告及“非现场”执法的“全链条”管理。增加卡点“两客一危”、巡游出租车、网约车等车辆抓拍功能,利用车载北斗系统运行轨迹进行在线分析、研判、调度,实现对违法车辆实时查处。全市非现场执法制作电子证据7338起,已结案5444例,结案率74%,非现场执法成效明显。
实施“治超+源头”管理。实现重点货运源头单位称重数据、视频监控的联网及共享监管“全覆盖”。对全市范围货运量较大的69家货源企业列入重点货源单位监管,对16家重点源头企业实行进驻监管,对53家重点源头企业实行巡查监管。狠抓车辆源头,联合经信、公安、市场监督等部门开展车辆非法改装专项整治行动96次,查处非法改装车辆3672台。大力推行“治超+源头”模式,将环保、绿化、防尘、智能调度有机结合,在市直重点货源单位中联水泥厂试点运用5G通信技术、5G智能管理平台、5G智能无人机警戒、5G智能喷淋抑尘、卡车5G智能调度等系统,实现矿山全过程监控、可视化警戒、自动化操作和自动化全方位抑尘。
建立“五共执法”机制。固化地区协作、部门协同成果,打破区域、部门边界,滁州与南京签订了《南京都市圈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一体化发展“宁滁合作”协议书》,交通运输与公安交警部门签订了《联合执法合作协议书》,实现“多口衔接、多块融合”,建立“节点共连”联勤、“信用共认”互通、“数据共享”对接、“监督共促”交流、“评估共赢”评议“五共执法”机制。近年来,相继开展部门联合执法84次,毗邻地区联动执法52次,查处违法车辆1.7万台,积聚起强大的执法合力。 (穆晓雨)
市交通运输局大力推进科技治超,建立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智慧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