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7日
第A02版:专版

奋进新征程 冲刺八十强 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而不懈奋斗

——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解读

五载砥砺前行 奋斗铸就辉煌

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市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守初心使命、坚持稳中求进,聚焦一体化、聚力高质量,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克服外部压力,有效应对大战大考,抓发展、促改革、保稳定、强党建,知重负重、苦干实干,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胜利完成市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前实现经济总量冲刺全省第三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滁州迈上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

我们同心向党,政治建设全面加强

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作为党内政治要件,坚持“四个第一”制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我们冲刺拼搏,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省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连跨2000亿元、3000亿元大关,跃居全省第3位,年均增速居全省第2位,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371.8亿元、1182.6亿元,居全省第3位、第5位,是“十二五”末的1.6倍、1.8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11元,是“十二五”末的1.7倍,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10%、14%。

我们久久为功,发展动能全面厚植

创新驱动更加有力。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家、居全省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居全省第3位。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9:48.7:42.3,制造业增加值、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2位。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居全省第4位,获批省级重大工程3个、重大专项2个;建立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光伏组件和光伏玻璃产能均占全省60%以上,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省级智能家电战新基地产值近600亿元,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县域全覆盖、数量居全省第1位。

双招双引成果丰硕。五年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270个、到位资金近5000亿元,惠科、隆基、晶科、福莱特、东方日升、星恒电源、阳光电源、人民控股、通威等一批投资超百亿元的工业大项目引进落户或竣工投产;引进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超千名。

我们敢闯敢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改革再创新品牌。共承担国家级改革试点42项、省级56项。市县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获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3项整市试点,天长获批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定远获评全国第一批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全椒大季村列入全国首批村民自治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人地挂钩”、农村股改等一批改革经验全国推广。“大包干”带头人荣获改革先锋称号。县域医改“天长模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远模式”、农村垃圾治理“来安经验”、人居环境整治“明光经验”、医保智能监控“滁州示范”等一批改革在全国形成品牌。

开放迈出新步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区合作列入国家规划,启动区建设全面展开;天长—六合协同发展区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与上海杨浦签订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与沪苏浙城市城区和园区结对共建全覆盖。

我们统筹协调,城乡面貌全面改善

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1.8%,首超全省平均水平,较“十二五”末提高9.9个百分点。主城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以“四个一”工程为重点,实施了一批补短板、强功能、保安全、惠民生的重点项目。

乡村振兴有力推进。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9家,获批1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五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535亿元,占全省1/8。滁宁城际滁州段全线建设,宁淮、合新铁路开工。

我们标本兼治,生态质量全面优化

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全市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34.5%,优良天数比例提升到81.1%;7个国考断面水质、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连续5年达标;受污染耕地和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100%。

我们守正创新,文化建设全面繁荣

认真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网络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阵地建设管理持续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向上向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全覆盖,天长、明光分别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全国试点。省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数居全省第1位,3部作品获全国性奖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全省第1位。

我们践行宗旨,民生福祉全面增进

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2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定远贫困县成功摘帽,跻身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城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有效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疫情防控专项考核居全省第1位。积极应对旱涝灾情,有力保障河湖安澜。每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办好为民“十件实事”,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85%以上。

我们团结奋进,民主法治全面进步

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出台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意见等“1+3”文件,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制定地方性法规8部,“三问”监督模式得到省委肯定、全国人大推广。出台加强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等3个意见,在全省率先建立乡镇(街道)政协委员召集人制度,市政协作为全省唯一市参加全国政协地方工作经验交流会。

我们从严从实,党的建设全面过硬

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管党治党更加有力。聚焦学懂弄通做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贯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好干部”标准,实行“三案”精准管理和干部监督“负面清单”管理,完善容错纠错免责机制,旗帜鲜明激励担当作为,累计选拔脱贫攻坚等“七个一线”干部304人。

回首这五年——

倍感自豪的是:我们争先进位,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经济总量冲进并站稳全省第三,跻身全国百强,实现了在全省“总量第一方阵、人均靠后”向“总量第三、人均前列”的历史性转变,连续6年省委综合考核优秀、连续7年省政府目标绩效考核先进,80项工作获国务院或省政府督查激励,506个集体和1108名个人受到国家或省部级表彰,“滁州速度”多方关注。

倍觉欣慰的是:我们回应期待,办成了一批实事好事,以连续三年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一举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同步夺得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五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等4个“国字号”,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卫生城市两个“省字号”,城市品位、生活品质、形象品牌大幅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显著增强。

倍增信心的是:我们抢机遇、大招商、善作为,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滁州,百亿级工业项目、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实现零的突破,发展动能、发展支撑、发展底气更足更强;滁宁城际开工建设,沿江高铁在滁并站,部分区划调整启动实施,与南京同城化、合肥一体化进程加快,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空间优势更显更好。

倍受鼓舞的是:滁州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势头好、发展快、作风实,成为上级部门对滁州的“评价语”;服务优、“亲”又“清”、“亭满意”,成为广大客商对滁州的“点赞词”;城市更美了、环境更优了、生活更好了,成为老百姓街谈巷议的“热门话”;抓项目、谋改革、讲担当,成为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主旋律”。皖东大地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处处激荡着敢于突破、争先创优的拼搏豪情,凝聚着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强大合力,滁州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回顾五年的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项目为王”

必须坚持真抓实干

做到“五个前列” 实现“五个更大”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们必须把滁州发展放在全省和长三角的大格局中去科学谋划。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出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战略部署。我们必须勇担使命、勇于争先,奋力推动新阶段再出发,努力在实现“两个更大”中走在前列,切实把总书记指示要求转化为滁州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鲜明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高水平打造“两地两区一中心”,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完成“十四五”发展规划,实现“5688”目标,即: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600亿元,人均GDP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的80%以上,跻身全国80强。具体要实现“五个前列”“五个更大”愿景。

“五个前列”

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经济总量站稳全省第三、在全省占比明显提升,主要指标总量和增速保持全省前列,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工业支撑更加有力,服务业发展更加强劲。

一体化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大江北战略加快实施,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建设取得示范化成果,西部大工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双圈互动”更加紧密,整市域与沪苏浙地区对接合作更加深入,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全省率先建成一体化发展样板区,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影响力明显提升。

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全省前列。重点领域改革持续突破,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主体活力充分释放,探索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改革经验,争当全省推深做实改革的先行者、全国地方改革的样板地。

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污染治理取得更大进展,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让滁州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推动共同富裕走在全省前列。民生投入持续加大,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40%,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五个更大”

融入新发展格局展现更大作为。高质量供给和有效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以滁城为中心的“时钟型”高速路网基本建成。现代流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更加顺畅。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创新驱动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深度融入区域创新大格局,主要创新指标在长三角中心区稳步提升,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才强市建设取得更大进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更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创成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治理效能实现更大提升。法治滁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平安滁州建设迈向更高水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有力,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更大成效。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全面加强,制度建设更加健全,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持续巩固,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

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坚定不移增动能,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深化全方位改革;加速一体化发展;推动宽领域开放

(二)坚定不移抓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加快创新能力培育;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创新人才集聚;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三)坚定不移强实体,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做强制造业;做优服务业;做大数字经济

(四)坚定不移畅循环,服务融入发展新格局

挖潜力、促消费;强载体、畅流通;抓项目、稳投资

(五)坚定不移提品质,展现城市建设新形象

高水平建设中心城市;高标杆加快县域发展;高标准构建立体交通

(六)坚定不移强三农,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促进乡村宜居宜业;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七)坚定不移优环境,塑造绿色发展新优势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推动全面绿色转型

(八)坚定不移兴文化,彰显文明滁州新风貌

深化文明创建;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

(九)坚定不移聚合力,开创民主法治新局面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法治滁州建设;加强平安滁州建设

(十)坚定不移惠民生,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

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高健康滁州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提供坚强保证。

讲政治葆忠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抓班子带队伍,鲜明树立干事导向

强基层打基础,坚定筑牢战斗堡垒

讲担当重实干,不断锤炼过硬作风

反腐败倡清廉,持续优化政治生态

2021-09-17 ——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解读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51653.html 1 3 奋进新征程 冲刺八十强 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而不懈奋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