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竹欣
工业园区里热火朝天,滁宁城铁项目推进如火如荼,汊河大桥上车辆川流不息……来安大地萦绕磅礴生机。来安,地处安徽省滁州市东部,毗邻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凭借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的先行区。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时代风口中,来安紧抓机遇,乘风而起,开始深度融入长三角,参与产业协作分工。
从正式签约到破土动工,走完所有流程只用了30天;从一片荒芜到厂房林立、机器轰鸣,也不过163天,“来安速度”令晶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生产运营总监刘继丰印象深刻。2019年底,总部位于虹桥的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投资110亿元,在来安投资建设晶科能源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2020年5月28日,项目便正式投产,实现了“当季签约、当季开工、半年投产”。
“长三角的光伏产业根基深厚,来安的优越区位,土地、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越来越开放、便利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强。”刘继丰介绍,投产半年时间,光伏组件产品产值就超过了20亿元,出口创汇2470万美元。
在晶科能源落户来安之后,一批辅材供应商陆续从沪苏浙前来布点设厂。“预计今年,晶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产值将突破100亿元。”来安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张京安介绍,对标沪苏浙,融入长三角,来安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推进、促落实。近年来,总面积11.2平方公里的来安经开区已经陆续孕育400余家企业。
如果说“大干快上”是来安经开区最为显著的特征与优势,那么“抱团发展”则可以概括来安县汊河经开区的发展历程。汊河,距南京江北新区仅13.5公里,地缘相连让两地建立起了天然的联系,自2009年获批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以来,汊河便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协作分工,园区陆续孕育的563家企业中,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企业有252家。
2010年,汊河经济开发区与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利用安徽省轨道检测中心、轨道研究院等现有平台,承接其中下游产业,不断壮大轨道交通产业规模,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来自浙江的硕维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了汊河。“我们经过仔细的考察,发现这里产业链完整,从钣金、焊接到涂装、机加工一应俱全,有助于我们轨道交通企业抱团发展。”企业负责人介绍,今年8月,该项目便将建成投产,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亿元、税收2054万元。
目前,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已入驻轨道交通企业138家,高铁七大类168个主要部件可生产近百个,达到“高铁、地铁上所能看见的,汊河均可生产”的能力,初步形成了铁路客车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的产业集群,填补了安徽省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的空白。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来安大力推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滁州(汊河)港、南京新生圩外运港直达长江,连接苏皖两地的汊河大桥半幅通车,在建的来六高速将从来安北部舜山等地直达南京,滁宁城际铁路也将于2022年6月30日全线通车试运营,内联成环、外联成网的“大江北”区域交通大框架全面拉开。
打通的不仅是道路,还有行政壁垒。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顶山—汊河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探索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瞄准这一国家战略机遇,来安与江北新区共同编制完成《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策略研究》,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的功能区,在功能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招商、统一管理,实现产业协同、交通互联、设施互通、服务共享、人才互认。
为了满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企业登记“跨省通办”需求,来安县加速试点“长三角滁宁一体化协作区”登记制度改革,在政务大厅设置企业开办“跨省通办”专窗。今年5月18日,来安县与浦口区签订了《“跨省通办”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涉及企业开办11类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提供全流程、全环节网上服务。5月20日,由来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为浦口市民刘士成核发的营业执照,成为全省首张“跨省通办”营业执照。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风起长三角,来安乘风而起,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皖东创新高地,江北活力新城。“远者悦 近者来”,强势崛起的来安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