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红
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处暑之美,美在季节的融合流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的“处”,含有躲藏、终止、结束的意思,故宋人苏炯说“处暑无三日,心凉值万金”。而处暑时节,虽“新凉”在望,此时的“秋老虎”可能还会继续发威,所以民间又有“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的说法。这是一个由热渐凉、有虚有实、融合流转的时节,天地万物慢慢迎来新的生命状态。日光清浅,碧空高远,秋云疏淡,漫山在浓绿色调上,又渐渐涂抹了绛、紫、橙、黄、赭,在冬的萧索来临之前,绽放秋之独特的五色斑斓之美。一场秋雨,热闹的夏日开始沉静下来,人们的心态也平和下来,一切终将如期而至。
处暑之美,美在人们的丰收喜悦。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五谷丰登。民谚又云:“处暑三日割黄谷”“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处暑满地黄,家家修禀仓”。小时候,最怕的是秋天晒东西的时候下雨,一家人都要手忙脚乱地“抢场”。金黄的稻谷、胖胖的花生、红红的辣椒、薄薄的干菜,那是全家春夏劳动的成果,更是为秋冬贮存的希望,处暑的雨淋得农作物生霉,农人们心里生愁。而现在,处暑前后,下点儿雨,不仅感觉凉快,还能平添点儿诗意。对于同一个节气,人在不同的地方,人生在不同的季节,想法和心情是多么的不同。
处暑之美,美在亲人的怀念感恩。处暑时节最重大的民俗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度布施活动。祭祀先人,或放河灯于江河中,任其漂泛,普度冤魂。在家乡,还有“新月半”的习俗,指当年逝去的人,丧家要举行祭祀活动,亲戚朋友前来“赶月半”,要带着送给逝者的纸衣箱,里面装满用彩纸裁剪的各种生活用品,以示对新亡人的悼念。这天虽然是个“鬼节”,一些亲戚之间却也相互邀请走亲,说是“到我家来过月半”。人世间的亲情,总是最重要的,这才是节日的意义。不仅是怀念,也是感恩,还是团聚,更是激励。
处暑,这个带有夏季色彩的秋季节令,是理性的过渡,华丽的转身,温暖的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