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林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以来,多地陆续推出暑期托管服务。对于托管服务,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53名小学生家长调查显示,66.7%的受访家长关心日程安排是否符合孩子兴趣,61.1%的受访家长期待加强社会力量参与,丰富暑期托管内容。
(7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家长的意愿,反映了多元化的暑期托管需求。一个学期的学习,孩子需要换一种“坐姿”,放松一下。如果只是叫学生写作业,不是放假的初衷,也不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的家长希望孩子“走出去、动起来”,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接触社会,增长见识;有的家长想报各种兴趣班,开发特长,为孩子的长远发展打底子……这些都在情理之中,不是过高要求,具有合理性,但做到精准服务、满足个性化,单靠公益性普惠式托管是不行的。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多条腿走路,才能给孩子们一个丰富多彩的假期。
一个必须尊重的实际是,像这样的周期性、时段性民生刚需,作为公共部门来说,虽然应该投入,但又不可能普遍办成常设机构。因此,在人、财、物问题上,就需要有更加灵活的办法,调动各方积极性,尽量实现最大公约数。
老师从哪里来?“大手牵小手”。可以动员学校老师、高校学生、社会志愿者,以及社区工作者,共同组成托管队伍。学校老师参与当然最理想,但应尊重老师意愿,提倡力所能及。有的学校老师负担本来就重,放假了也需要休息调整,全程陪同恐怕真的承受不起。小学生放假,大学生也放假。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当地暑期托管服务,辅导小学生做作业,带领孩子们做游戏,应该是比较合适的人选。对于大学生来说,得到了不错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应该说各取所需、两全其美。孩子乐意上各种兴趣班,师资从哪里找,当地美协、音协、舞协、书协等各种社会团体,不妨伸出援手,助一臂之力。
场地从哪里找?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暑期托管,学校可以唱主角,更多的社会主体也应该参与进来。现在很多社区公共服务比较完善,有健身中心、图书馆,就近在社区安排托管,离家近,接送方便,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对于兴趣拓展类托管,可以充分利用本区域的文化、科技、少年宫等场所,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卫健部门可送上卫生健康课程,绿化市容、水务、市场监管、体育等单位可“配送”环保公益、食品安全、体育培训等课程。
费用怎么解决?花有所值,合理分担。假期托管服务,应以公益性为主,本着质量有保证、收费合理、家长普遍支付得起的原则,根据托管服务内容分担费用。以看护为主的托管,教室、图书馆、运动场馆等资源设施的使用,应体现公益性,不宜收取费用;非公职管护人员,应相应享受公共部门发给的劳务补助;而孩子们的各种消费,理应自行负担。对于以兴趣拓展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托管,应本着微利原则,由家长承担教职辅导人员的劳务费和各种耗材费。
办好暑期小学生托管这件民生实事,人员、场地、资金一个都不能少。构建合理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支持”的资源调配模式,去“双上班族”家长之忧,给足孩子们假期之乐,才能实实在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