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王 琼 通讯员苗竹欣
7月14日上午10点,三伏盛夏,阳光毒辣,室外气温逼近40℃。记者来到滁州徽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牛蛙养殖基地,远看一片大棚,近听蛙声阵阵。走进基地内一个大棚,只见池塘内成千上万只牛蛙发出此起彼伏的蛙鸣声,有的蹲在泡沫床上休息,有的从水里露出半个脑袋,有的则跳到水流不断的水管上“乘凉”,俨然一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生态田园野趣。
这是来安县大英镇大英村因地制宜,变低洼农田劣势为水产养殖优势,主动引进水产养殖企业,大力发展牛蛙特色养殖,在帮助村民家门口就业的同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64岁的程东广是大英村村民,也是养殖基地的工人,从牛蛙养殖基地建成后就和妻子一起在这里务工。每天一大早5点多,他会来到牛蛙养殖水田旁,查看水量水质、牛蛙长势、大棚温度等情况。在巡查完大棚后,才回到宿舍区吃上妻子为工友们做的早饭。“等会还要去投喂牛蛙饲料,早晚各一遍,现在天气热,每隔一天还要为池子换一次水。”程东广边吃边说。
“这片土地原来是一片洼地,一年只有水稻一季的收成,还要看天收。部分农民因为收成不好,纷纷外出务工,部分土地被闲置。”大英村委委员孙正明说,为了充分发挥土地效益,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引进企业投资,与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作协议,建立了水产养殖基地。既解决了长期以来部分土地闲置的问题,又帮助了当地村民就地就业增收,实现了企业、村民双赢。
“企业本身就需要牛蛙作为原材料,建立养殖基地可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徽江农业总经理卜正东告诉记者,企业董事长是来安人,长期在江苏无锡从事餐饮行业。当家乡人主动去接洽后,有着家乡情结的董事长选择回乡投资建立这一基地。
2018年5月,企业流转300亩土地后,投资800万元,建设养殖大棚50个,逐渐形成了以牛蛙养殖为主,其他水产品养殖、农作物种植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牛蛙养殖最大的瓶颈就是水资源的缺乏。“牛蛙池子要始终保持水循环,而且夏天水温要控制在25℃—28℃,水温、水质要求很高。”卜正东说,企业也曾尝试打井、引水等方式,但效果不佳。大英村主动上门帮助解决用水难,特别是去年夏秋两季缺水时,积极帮助企业想方设法从滁河引水,解决了燃眉之急,才保证了蛙池用水不受影响。与此同时,村里还帮助企业修建养殖基地道路,新申报的道路修建工程已纳入来安县自然村通硬化路和联网路项目库,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发展壮大的信心。
牛蛙富含胶原蛋白,麻辣、爆炒、烧烤均可,花样繁多,是不少美食爱好者的不二选。由于受前期疫情影响牛蛙养殖户减少,再加上牛蛙餐饮店增多,牛蛙市场供不应求,今年行情持续走高。“这一批牛蛙是5月25日下的苗,10月份就能上市,预计产量将达到45万斤。”卜正东笑着告诉记者,平常源头只能卖8元一斤的,今年价格将达到20元一斤,预计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900万元。其中,联建结对项目将给大英村村集体经济增加2万元收入。
培育特色养殖、增加村民收入只是第一步,发展壮大企业、带动乡村振兴才是最终目标。孙正明告诉记者,大英村现有各类企业近10家,村里把帮助企业扩大种养殖规模作为主要方向,全方位解决企业难题,全过程做好服务工作,全力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同时,提供就业岗位,鼓励返乡村民本地就业,并为回乡青年人提供创业平台、发展空间,带领村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