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记者近日从市发改委获悉,作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借梯登高,主动作为,全方位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争当安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排头兵”、高质量发展“先行者”。
滁宁一体化是滁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涵,为此,市委、市政府早谋划、早对接。2002年南京都市圈正式成立,滁州是六个创始会员城市之一。2011年南京市规划建设江北新区,我市主动对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我市于2018年提出实施“对接大江北”发展战略,有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随后,我市编制了《滁宁一体化发展国土空间战略规划》《滁州市毗邻南京江北新区协同发展规划》及南谯乌衣、来安汊河、天长金牛湖、全椒东部新城等新区板块规划,与南京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规划“一张图”。
为了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在一体化发展中的先行作用,我市高度重视与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建设上,我市境内已建成京沪高铁、京沪铁路、合宁客专等5条铁路,滁宁城际全线加快建设,宁淮铁路去年年底开建,北沿江高铁在滁州并站、在全椒设大墅站获国铁集团同意……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市铁路运营里程将由目前的385公里增长至651公里,路网密度将由目前的289公里/万平方公里增长至490公里/万平方公里。 公路建设上,我市目前与长三角区域相衔接的省际高速公路已建成7条、在建3条、开展前期工作6条,通车里程和在建规模均居全省第一。与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等区域衔接的普通国省道省际路段共有20余条,谋划建设16条,进一步完善了对外连接通道。公共交通上,在乌衣镇建设了滁宁公交换乘中心,实现了滁州衔接南京3条地面公交换乘2条地铁线路的最优目标;天长市开通了至南京地铁S8号线的16路公交班线,实现了宁天跨省互通。来宁公交换乘中心开工建设,“亭城通”卡实现了与南京等200多个城市公交互乘互刷。港航工程上,加快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融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进程,总投资2.5亿元的滁州(汊河)港已开港,年吞吐量178万吨。滁州民航机场已得出优化选址成果;天长和明光通用机场选址获批。
为推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2019年10月11日,宁滁两市签署了“共同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等“1+2”合作框架协议,联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江北新区管委会和来安县、浦口区和南谯区相应成立具体推进小组,印发了年度工作计划。目前,新型功能区国土空间发展策略研究方案已完成,两个市场化运作的开发主体已成立,滁河风光带综合整治工程、皇庆湖景观工程先后完工,南浦一级公路和南浦大桥项目选址已确定,黑扎营大桥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正稳步推进,华瑞微半导体、荣盛文旅等项目正加快建设。2020年,苏州、滁州两市共同拟定苏滁高新区扩区协议,拟扩区面积约41平方公里,并于同年进行了签约。此外,我市还积极立足自身主导产业方向和资源比较优势,致力与长三角发达地区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和生产协作体系;并依托滁州经开区、高教科创城等产业集聚平台,积极承接或合作长三角地区项目。据统计,2017年以来,我市承接沪苏浙地区转移或合作亿元项目723个,产业整体层次和水平向中高端稳步迈进,先进装备、智能家电、绿色食品、新型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发展亮点纷呈。
在生态保护方面,我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率先落实皖苏两省《关于建立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合作协议》,率先完成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任务。与南京、合肥、马鞍山签订《滁河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协议》,建立上下游协调联动机制,倾力打造“滁河风光带、滨淮森林长廊”。在民生共享上,我市积极加大与长三角医疗机构合作,加入医院集团2个,建立医联体12个,16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同步对接“南京都市圈预约挂号服务平台”,并率先完成长三角地区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工作。2020年5月22日起,5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区域通办”。与南京“香港伟才幼教集团”开展幼儿教育合作办学,南京琅琊路小学、夫子庙小学、苏州外语学校等在滁设立分校,常春藤国际学校全面开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主体建成。
为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我市今年制定了《滁州市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明确了7大方面26项重点任务,力争到2025年将我市打造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样板区、美好安徽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