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01日
第T04版:专版

敢闯敢试 砥砺前行谱新篇

全媒体记者王 琼

滁州是一个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是一个有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的改革发源地,更是一座充满活力与潜力的奋进之城。

因改革而生,以创新为魂。近年来,滁州上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秉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抢抓机遇、奋力拼搏,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滁州答卷。

全椒县石沛镇石沛村,种粮大户组织机械收割油菜。

工人在安徽省小岗盼盼食品有限公司面包生产线上作业。

弘扬“大包干”精神

扛起改革旗帜继续领跑

不忘“大扬子”时代,以奋进之姿写崭新篇章

除了“大包干”精神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留给滁州这座城市的还有另一个时代印记——“大扬子”,而其所蕴含的“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精神,也助推着滁州不断书写工业腾飞的崭新篇章。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全面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南京江北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持续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先进装备、智能家电、绿色食品、新型化工、硅基材料、新能源六大支柱产业,产业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真正阔步走上了从曾经传统的农业大市向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强市奋进的康庄大道。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十三五”期间,我市抓机遇、大招商、善作为,咬定发展不放松、咬定项目不放松、咬定争先不放松,奋力追、拼命跑、敢于超,厚植了支撑即期、引领预期的新动能,谋划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牵动性强的好项目。规上工业企业数从“十二五”末的1503家增至1836家,百亿元企业、百亿元工业项目从无到有,分别达3家、7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战新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9%以上,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6%上升到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674.9亿元增至1182.6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收入从230.3亿元增至371.8亿元,年均增长10.1%,总量跃居全省第三。地区生产总值连跨2000亿元、3000亿元大台阶,从1812.3亿元增至3032.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5296元升至73406元,提前实现了从“总量第一方阵、人均靠后”向“总量第三、人均第一方阵”的历史性转变,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行列。

在一组组不断跃升的数字上,在一个个冲刺争先的姿态中,在一串串坚实有力的足迹里,滁州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三,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上下多年追逐的梦想得以成真。

全力对接“大江北”

争当一体化发展排头兵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滁州的发展历程,以1978年的“大包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扬子”、2008年以后的“大滁城”为标志,滁州历经解决群众温饱到工业化、城镇化大发展,皖东大地“旧貌换新颜”。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对接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建设,规划建设“大江北”协同发展区,迈上了以“大江北”为标志的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主动对接,高位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率队赴南京市及其江北新区、浦口区、六合区等对接会商重点合作事项,就贯彻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滁宁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等方面进行座谈交流,力争推动滁宁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果、成为跨省合作示范,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抢抓机遇,打造平台。我市全力对接“大江北”,统筹推进“7+7+2”重点板块,7家省级以上园区对标沪苏浙一流园区,全面提升承载力;7大新区新城坚持产城融合,努力实现项目建设和人气“双提升”;顶山—汊河、浦口—南谯2个新型功能区统筹做好组织架构搭建、资本金注入、市场化运行、首发项目推进等。加快建设“大基地”,抢抓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机遇,全力争取政策支持,深化凤阳—宁国、定远—肥东、明光—肥西结对园区合作共建,聚焦硅基材料、盐化工、凹凸棒等重点产业,做大做强西部大工业基地。

紧扣核心,率先突破。毗邻区域率先突破融合,是实现一体化发展最现实的路径。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炉,提出“支持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的决策部署。为落实好国家战略要求,我市与南京市签署《南京市与滁州市共同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2”框架协议。江北新区管委会和来安县、浦口区和南谯区相应成立具体推进小组,设立规划、交通等重点专题工作组等。

2021年6月28日上午,滁州市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正式挂牌,意味着我市高质量对接“大江北”、深度融入长三角翻开了新的篇章。

等高对接,深度融入。我市加快与长三角城市,特别是南京在交通出行、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资源融合和互补,实现共建共享、共荣发展。交通出行方面,两地公交线路互相延伸,方便两地居民出行;滁宁城际铁路一期、二期工程开建,两地轨道交通时间将由18分钟缩短至10分钟,标志着滁州加速融入“大江北”一体化迈出了关键步伐。医疗卫生方面,滁州公立医院与南京知名医院建立了广泛的学术和诊疗合作关系,并设立分院;完善都市圈预约挂号平台建设,滁州居民可享受在网上预约南京专家的就医服务。教育文化方面,滁宁两地签署了《南京市与滁州市教育合作协议》,通过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合作办学机制、定期交流互访机制、定期轮值会议机制,实现两地教育“同频共振”,共同打造“教育一体化名片”,一幅恢宏的教育一体化画卷正徐徐铺开。

1978年12月,一个寒冷的冬夜,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贴着身家性命搞起“大包干”,自下而上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极大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创新,滁州也成为全国多项重要改革的“试验田”。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小岗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小岗人、滁州人在新时代继续以改革者的姿态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奋力书写新时代改革开放新篇章。

牢记总书记的关怀,践行总书记的嘱托,我市扛起改革旗帜,坚持抓小岗促全市,探索出众多特色鲜明的“滁州经验”,五年来,我市共承担国家级改革试点42项、省级试点56项,继续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前行。

改革上,成功争取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被列为全国3个整市推进试点之一;农村土地改革、集体产权制度、小型水库管理体制、乡村治理等获批国家级试点,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即将落户滁州;综合医改深入推进,全国医保信息业务编码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滁召开,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工作在全国会议上作经验介绍,紧密型医共体、智医助理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全覆盖;“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市、县均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11.6万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全面推开,“皖事通·慧滁州”核心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基本完成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建立省级以上开发区赋权清单制度。

创新上,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63家,总数突破600家,均居全省第三;原创科技城引入武汉大学(滁州)智慧能源研究院、大聚惠直播基地等创新平台和20多家孵化项目,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一批在滁实训基地、研究院(中心)建成使用,启迪之星晋升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新引进长三角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52项,获批省科技重大专项7个;创新开展“智汇滁州·揭榜挂帅”等活动,新引进院士10名、国家级领军人才35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347名,海外引才、省级重大人才项目入选总数均居全省第一。

改革是滁州的时代名片,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改革品牌在皖东大地熠熠生辉。进入新时代,滁州继续扛起改革大旗,接续争当改革的领跑者,进一步擦亮滁州改革这张金名片。

位于天长市的安徽徽宁电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电缆订单。

工人在安徽康佳彩电生产线上作业。

借力“大滁城”建设,区域协同发展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之初,滁州主城区面积仅4.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5万。1992年底地改市时,主城区面积14平方公里、人口12.4万。2007年,滁州城区面积45.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近40万人。而到2020年,滁州城区面积达10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70万人。

从小滁县到大滁州,40年多的时代变迁,这座千年古城已实现华丽“蝶变”,其中“大滁城”时代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8年起,我市启动“大滁城”建设。对内,滁州以主城区为中心,全椒、来安两个县城和南谯新区、汊河新城为副中心,琅琊山风景区为依托,做大滁州主城区,实施组团式发展。对外,加速推进与南京同城化、合肥一体化发展进程,采取等高对接的方式,着力优化布局、拉开框架、完善功能。

十余年间,滁州主城区先后建成了城南新区、高铁站区、科教园区、南谯乌衣新区、琅琊新区、苏滁高新区、高教科创城等,整合拓展滁州经开区,调整优化琅琊经济开发区,大滁城组团城市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20万,新建主干道路大部分达到六车道以上,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十三五”期间,滁城和各县城累计征收房屋1300多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156个,实施重点城建项目超2200个,完成投资超2500亿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231平方公里扩展到2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49%提高到57%。建成了一批美丽乡村,打造了一批重点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80公里、在建187公里,均居全省第一;新增一级公路136公里,较“十二五”期间增长2倍;累计完成水利投资332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增长2.1倍,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城乡建设速度大步流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步伐。我市坚持把区域协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以东部大江北协同发展区和西部大工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东西之间、城乡之间协调联动发展,形成了以“大滁城”为龙头、县(市、区)城镇为支撑、美丽乡村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本版图片由全媒体记者计成军 卢志永 徐 浩提供

中新苏滁高新区的一、二期定向建设工业坊(标准化厂房)。

2021-07-01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43824.html 1 3 敢闯敢试 砥砺前行谱新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