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应峰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不可更改的使命担当。
揣着初心,担着使命,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初心始终没有更改过,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在坚韧、勇敢、智慧的支撑下前行。从承载民族希望的“嘉兴红船”,成长为承载14亿中国人民希望的“复兴巨轮”,永葆初心,成为中国共产党长盛不衰、枝繁叶茂、不断发展壮大的秘诀。
对一代伟人毛泽东而言,他的初心,就是让大多数穷苦人民得享经济幸福。这一初心,成为他一生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
信仰坚定
毛泽东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坚定追求共产主义事业,在理论的坚定性和道路的坚定性上,他一生之中一直没有动摇过。晚年毛泽东对《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依然爱不释手,不断要求党内加强学习,他认为:“党的高级干部,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挤时间,读一些马列的书,区别真假马列主义。”他还风趣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直到去世,在毛泽东卧室床边,还摆放着他经常阅读的多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
情怀激荡
毛泽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可以说,他撰写的诗词就是中华民族维护尊严、追求独立、寻求解放、谋求幸福的真实写照。
1935年2月写就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长征途中的第一首作品,遵义会议扭转了毛泽东的人生境遇,但红军依然处于险境,这首诗显得极其苍凉凝重,他深知“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长征途中,毛泽东写了《十六字令三首》,其三写道:“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山,犹如长剑刺破青天,自身完好无损。一旦天塌下来,山会一柱擎天。山,俨然就是共产党人的人格化身,所向披靡。正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国家出现危亡,人民出现危难时,共产党人总是挺身而出,迎难而上,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是人民的靠山。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少年时代豪气冲天,青年时代踌躇满志,壮年时期执着豪迈,晚年时期壮心不已。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写了《七律·冬云》:“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时年69岁的毛泽东依然激情澎湃、斗志昂扬。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中,面对种种困难,毛泽东总是那样气定神闲、从容不迫。
1935年10月,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毛泽东写下了《念奴娇·昆仑》:被裁为三截的昆仑山,“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留中国”。后来,他把“‘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在词中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日本人民区分开来,凸显了宽宏博大的胸襟。“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天下太平、世界大同,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毛泽东想象奇特,通过改造昆仑山来表达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实现世界大同理想的坚强决心。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红旗漫卷
也是1935年,毛泽东创作了《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在登上顶峰,饱览六盘山的逶迤雄姿时,写下了此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全篇大气磅礴,雄浑豪放,隽异挺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足以振奋人心,激扬斗志。
红军长征,征服了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是由中国工农红军写就的一部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大史诗。可以说,不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就不可能夺取巨大的胜利,不经过血和泪的努力奋斗,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可言。
“红旗漫卷西风”,是一种象征,凝聚着民族精神,也凝聚着时代的精神,时刻激励着人们昂扬向上,奋发作为,续写民族复兴的伟业。走过飘摇的千山万水,跨过重重险障,层层劫难,中国走到今天,才有了“光明与辽阔”的颜色。
黑色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厚重;湛蓝的天空,飘扬着喜庆的氛围。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扬起了铁锤镰刀的鲜明印记,扬起了红旗猎猎的意义,漫卷的,是中华民族的底蕴和气魄。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必须励精图治,开拓进取。若得山河如画,旗帜高扬,就必须不忘初心,信守践行;胸怀梦想,不懈努力。
四季中国,漫卷的红旗,是一个民族的精魂,她火热的颤动,是时代的主旋律,更是一个时代非同凡响的优秀文化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