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01日
第T05版:专版

勇立潮头 风雷激荡乘大势

全媒体记者施 璇

大江奔流千帆竞,潮涌皖东乘势起。

初夏时节的皖东大地,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发。从4.36平方公里的浦口—南谯到3平方公里的顶山—汊河两个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核心启动区建设全面推进,把皖苏两省的小城小镇铺成了“扇”、穿成了“链”;“轨道上的滁州”“高速上的滁州”“航道上的滁州”“翅膀上的滁州”,让“一体化”不断推进、“走出去”更加便捷……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作为安徽东向发展“桥头堡”、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的“双圈城市”,滁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抢抓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勇立潮头,破浪前行,奋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高分答卷。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奋进在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建设的新征程,我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今年1至5月份,全市新签约亿元项目216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4个,比去年同期多5个;新开工亿元项目141个,其中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4个,比去年同期多10个;新投产亿元项目97个,比去年同期多18个,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数均创历史新高。“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招引亿元以上项目超2000个,其中沪苏浙项目占比超50%,通过上海、南京、宁波港进出口货值占全市比重超60%。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朝着“5688”奋斗目标,我们昂首阔步、一往无前。

乘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浩荡东风,今年以来,滁州坚定不移推进“双招双引”,出台招才引智“十大举措”,依托工业互联网,提质升级传统产业,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滩布局数字经济,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光伏、半导体、汽车、新能源电池、医疗器械、智能家电、新型化工、食品等八大产业链链长制,让滁州真正成为了人才汇聚的宝地、创新创业的福地、产业发展的高地。

市委、市政府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2020“智汇滁州·揭榜挂帅”暨滁州市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发布系列活动。

扛起重任,把牢高质量方向盘

——按照“1+5+N”工作布局,加快新型功能区建设,加快与沪苏浙城市城区合作,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推动重点工作落地落实。

产业合作,是我市共舞长三角的触角与核心。

园区是产业发展重要平台。与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共建的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2012年。9年来,园区内现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营养健康等主导产业,今年以来,园区签约项目22个,总投资141亿元,其中沪苏浙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116亿元,占比82.3%。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对中新苏滁高新区的建设给予高度评价:“这是苏州工业园‘走出去’战略中跨省合作最成功的典范!也是苏滁两地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新实践。”

加快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我市全面落实政策,加大产业承接力度,建设西部大工业基地。围绕定远盐化工、凤阳硅基、明光凹凸棒基三大特色产业,在项目招引上延链、补链、强链,突出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今年以来,基地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个,协议总投资225亿元,依托明光和盱眙两地占全球50%储量的高品质凹凸棒资源,签订凹凸棒石产业发展战略联盟框架协议,谋划推进“明光—盱眙”新型功能区建设。

承东启西,左右逢源。滁州按照“1+5+N”工作布局,依托“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两个大圈的作用力,逐步具备了成熟的产业工人、完善的工业园配套、已现雏形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及越来越高效的营商能力。

我市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战略合作,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在滁建立实训基地、研究院。实行“人才+项目”培养模式,建成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近200家。支持“政产学研用”合作,已与清华大学、中科大等80多家大院大所合作,建成院士工作站9家、博士工作站110多家。搭建才企对接平台。组建百人“产业创新专家服务团”“蓝火计划博士团”“海智专家服务团”,聚焦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上海举办“揭榜挂帅”系列活动,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正是这样的优势实力,让越来越多的长三角地区企业在谋划生产下沉时,将滁州作为第一选择地。近10年,沪苏浙地区在滁投资占滁州市利用外资比重达50%。

总部位于虹桥的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安徽滁州来安县投资建设的晶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生产线运转不停……去年5月28日正式投产,半年时间光伏组件产品产值就超过了20亿元,出口创汇2470万美元。公司生产运营总监刘继丰说:“项目是2019年11月签约,12月开工建设,创造了‘当季签约、当季开工、半年投产’的‘滁州速度’,党委政府的‘店小二’精神坚定了我们投资者的信心和决心。越来越开放、便利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强。”

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生产力。我市对标一流、对标沪苏浙,与长三角18个城市实现首批51个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与长三角所有城市实现市场监管联动,与长三角五大海关实现国际贸易“无缝”通关。全市11.6万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全面推开,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服务满意度均达100%,营商环境年度考核居全省第一,“亭满意”成为滁州对外开放的靓丽名片、安徽“四最”营商环境的服务品牌。近日,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业热情成就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大力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八大产业链链长制,落实招才引智“十大举措”,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等多链融合,鼓励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业热情,进一步成就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推进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据统计,2017年以来,我市承接沪苏浙地区转移或合作亿元以上项目723个,占引进项目总数的一半,产业整体层次和水平向中高端稳步迈进。大江大河奔腾不息,合作共赢大潮涌动。在融入“一体化”道路上奋力奔跑的滁州,后浪奔涌、动能澎湃。

生逢其时,勇当一体化弄潮儿

——机遇不可复制,机遇稍纵即逝,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勇担雷霆万钧的历史重担,已成为全市上下的思想共识。

滁州与江苏省接壤边界达260多公里,与南京隔江相望,地域相连,经济相融,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历史渊源深厚,交流合作源远流长。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为滁州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十四五”时期跨越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机遇不可复制,机遇稍纵即逝,抢抓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勇担雷霆万钧的历史重担,已成为全市上下的思想共识。

加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是我市推进五个“区块链接”的重要一环。通过跨省之间的协作,“邻居”之间来往更紧密、合作更深入。我市推深做实浦口—南谯、顶山—汊河两个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制定实施推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突出规划引领,与南京市成立领导小组,共同编制新型功能区总体发展规划等;坚持市场化推进,来安县与江北新区、南谯区与浦口区分别合资成立合作开发公司,以专业化机构、市场化平台系统推进新型功能区建设发展;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汊河大桥与滁宁城际铁路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积极推动其他省际毗邻地区加强对接合作,加快培育建设新的新型功能区。2020年10月28日,投资30亿元的华瑞微半导体IDM芯片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这是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首个落户项目,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建成投产。

坚持扬皖所长,携手共进,“朋友圈”越来越大。我市加快推进与沪苏浙城市城区合作,与南京、苏州两市建立点对点的高层互动合作机制,与南京市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与苏州签署2个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共建科创共同体,近期还将与杨浦区签订协同创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互联互通是一体化的坚强支撑。从滁州高铁站出发,到南京仅18分钟,开车从滁州市中心到南京市区仅需40分钟,然而,时间还在缩短、距离还在拉近。今年5月25日,滁宁城际铁路如火如荼的建设施工场景登上了央视新闻频道的《今日中国》栏目。作为连通安徽、江苏的首个城际铁路,这是滁州深度融入长三角、协同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的一号工程。滁宁城际铁路建成后,坐城铁去南京仅需10分钟。有南京媒体这样评价:滁宁城际铁路的建成将标志着滁州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迈出实质性、关键性、历史性步伐。

与此同时,滁州加密交通网,抢抓沿江高铁与京沪高铁并站运行,推进宁淮、合新、滁宁城际铁路建设,加快宁洛高速“四改八”、滁天、来六、明巢高速建设,开工滁州港(汊河)、明光新港、白塔河航道升级工程,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80公里、在建187公里,均居全省第一,构建了通往沪苏浙8条高铁、15条高速公路、9条水运航道的综合立体大通道。

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长卷上,我市挥毫泼墨写下互联互通互融的精彩之笔,一个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中新苏滁高新区达亮电子封装检测车间,全自动机器正在对LED产品进行检测封装。

正在建设中的滁宁城际铁路滁城地下盾构机施工现场。

筑牢底色,共享一家亲幸福感

——让长三角41个城市共享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生态优美的皖东大地,感受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的“亭满意”营商环境,彰显“醉美滁州,亭好滁州”的无穷魅力。

正在建设中的滁宁城际铁路中新苏滁高新区段

环境就是民生,绿水就是美丽,青山就是幸福。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皖苏两省签署的《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合作协议》,推深做实林长制、河(湖)长制,与周边城市签订大气、水、土壤等5项共保联治协议,协同推进长江“十年禁渔”;与南京共建滁河风光带、“鸟类天堂”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创成琅琊山风景区首批“中国森林氧吧”,打造合宁间300公里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夯实长三角绿色发展基础。去年全市PM2.5、PM10分别下降19.5%、15.5%,优良天数比例上升11.5个百分点,7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森林覆盖率达36.2%,皖东大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生态优美。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5月20日,由来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为浦口市民刘士成核发的营业执照,成为全省首张“跨省通办”营业执照。“上午电话咨询来安县,下午提交材料到浦口区,第二天上午营业执照就送到了我手上,不用跑两地,真正感受到群众办事少跑腿、跨省通办更便捷。”刘士成开心地告诉记者。

一体化发展红利在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旅游等公共服务领域得到充分体现。我市与长三角地区按下了共建共享的“快进键”,与上海、南京等地签订各类教育医疗合作协议60余个,引进高校、中小学校7所,设置南京儿童医院等分院3家、医联体13个、专科联盟53个,沪苏浙医疗、教育专家来滁坐诊教学超3000人次。与长三角周边城市实现疫情防控、警务合作、突发事件等信息互通、联合演练,与长三角所有成员城市实现住院、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与全国300多个城市实现公交互乘互刷。滁州每年前往沪苏浙旅游、购物人数超1000万人次,供应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超200万吨;接待长三角游客超1400万人次,占滁州旅游客源80%以上,“醉美滁州,亭好滁州”魅力更加彰显。

“十四五”新征程开启,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发出新的动员令,聚焦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新型功能区,打造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示范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勠力同心、担当实干,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迎接市第七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滚滚长江东入海,见证多少风云变幻。滁河两岸,从未像今天这样风光无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市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开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奋力在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交响中,奏出滁州更加精彩的乐章。

本版图片由全媒体记者计成军 卢志永 徐 浩提供

2021-07-01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43396.html 1 3 勇立潮头 风雷激荡乘大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