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张开兴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
在安徽英发德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9条全自动化智能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每天120多万片210毫米大尺寸太阳能电池片从这里走向各地。这个总投资55亿元的7.5GW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去年8月开工,今年3月即调试生产,预计今年销售额可达40亿元左右。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定不移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抓手,深入打造近悦远来的“亭满意”营商环境,吸引了一大批优质项目落地、一大批优秀人才落户,为推动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今年1至5月份,全市新签约亿元项目216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4个;新开工亿元项目141个,其中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4个;新投产亿元项目97个,比去年同期多18个。
如何引产业、聚人才?4月6日,在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市委书记许继伟明确要求,“我们就是要把抓人才、抓创新作为首位任务,扎实做好‘引、育、留、用’四篇文章,着力打造全域引才大环境、构建协同育才大格局,奋力推动滁州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5月21日,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调度会上,市委书记许继伟着重强调,“招大引强已成为全市抓发展的最大共识,在虎口夺食、竞争激烈的形势面前,就看谁的招数新、招数硬、招数实,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积极在‘双招双引’主战场加强历练,让新手变熟手、老手变高手。”
营商环境“亭满意”
“作为最早一批入园企业,可以说,见证了中新苏滁高新区从昔日阡陌纵横的农田到如今厂房林立的创新园区的变化过程。”6月9日上午,滁州汽车及装备制造企业家早餐会上,在轻松的氛围中,胜华波公司副总经理张伟兴颇为感慨地这样说到,“在与滁州发展共赢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滁州良好的营商环境。而通过我们的口口相传,也吸引了很多企业家朋友把创新创业的目光转向滁州。”
滁州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个中缘由何在?这得益于一批项目成功引进、一批企业发展壮大,更与我们良好的营商环境和过硬的干部作风密不可分。
当今时代,区域竞争已由拼资源、拼区位、拼政策逐步转向拼服务、拼环境、拼创新,哪里营商环境好,客商就往哪里去、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往哪里建、人才就往哪里聚。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环境是第一竞争力”的意识,把优化服务、创优环境作为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持之以恒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努力让投资者放心、企业家顺心、创业者安心、老百姓舒心。
深入开展“双对标”活动,以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为抓手,推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做好用钱、用地、用工等要素保障,全力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用钱上,组建市六大投融资平台,引进了一批金融机构。今年一季度,累计为9025家普惠型小微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122亿元,居全省前列;实现直接融资100.8亿元。用地上,通过争取年度计划、独立选址等争增量,通过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等抓流量,通过清理闲置土地、“腾笼换鸟”等盘存量,探索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集体建设用地租赁方式,保障重点项目急用地。去年以来,共争取各类建设用地指标18.8万亩、供应土地6万亩,均居全省前列。用工上,搭建“政府+企业+市场化”招工稳工模式,实现了1.7万人留岗过春节,1.2万名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在全国首创企业用工“周转池”制度,目前在池企业80余家,错峰调剂5000余人次;对立讯精密等少数重点企业,实行“点对点”“一站式”服务,今年以来,累计为企业招工3.9万人。就业创业工作考核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
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感和满意度,加速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审批流程优化再造、大幅压减企业群众办事环节、材料、时间,着力降低办事成本。全市11.6万项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审批环节从2.86个减少到2.15个,压缩24.8%;直接取消或者实施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事项5903项,提交材料减少63.23%;审批服务效率从4.2天减少到2.56天,压缩39%。实行网上政务服务“全天候办”,全程网办占比由61.3%增加至98.8%。汇聚52家部门792类60.8亿条数据,完成148类1320余万条电子证照制作;通过信息互通共享,网上办件量276.9万件,较上年同期提升247%。
建设“好差评”立体评价体系,通过窗口评价器、安徽政务服务网、“皖事通·慧滁州”APP等评价渠道,对窗口服务进行评价。全面建立差评和投诉问题调查核实、督促整改和反馈机制,全市事项有效评价数562万条,好评率达99.99%,差评回访整改率达100%。
醉美滁州凤来栖
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产业,一个城市的立市之基更在于产业。如果没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任何城市都无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滁州人深知,高质量发展,说一千道一万,关键要有高质量的项目作为支撑。项目不是合同上、数字上、纸面上的,而是真正落实落地、有成果、有效益的。
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出征、带头洽谈、带头推进,亲自抓项目、主动谈项目、带队找项目,营造了浓厚的全民招商氛围。今年以来,市级领导率队开展重大招商活动40余批次,深入沪苏浙、珠三角等地拜访关联企业100余家;县级主要领导外出招商240余天次、洽谈推进项目90余个。
补链、延链、固链,努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集群优势。我市由市级领导领衔挂帅产业“链长”,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建立工作专班、制订推进计划,紧盯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等精准发力。1至5月份,全市共引进八大产业链项目150余个、约占全市新签约项目的70%。其中,总投资60亿元光伏新能源、30亿元光伏组件盖板玻璃、20亿元FPD光电玻璃精加工等重大项目先后落地。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有信息、懂项目、能对上话,更能干成事。优化提升县干及产业招商队伍,新组建第四批县干招商小组40个,紧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地区及优势产业领域,强化项目线索收集整理、分析研判、跟踪对接等,持续开展驻点招商、专业招商等。今年以来,县干招商小组累计外出招商1437天次,摸排项目投资线索782条。
企业和商会协会各有各的资源,招商引资大有可为。我市注重加强与行业商会、产业协会等对接合作,持续挖掘落户企业、商会协会、招商大使等渠道及平台优势资源,精准项目线索收集整理,先后接待上海安徽商会、深圳安徽滁州商会等20余家商会近200人次来滁参观考察。
才聚皖东活水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高质量人才。
奋进的滁州求才若渴,再出发的滁州唯才是举。
滁州对于人才的渴求,并非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化为市委、市政府一项项具体政策,化为各地各部门一次次实际行动。
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实施智汇滁州人才“四大工程”,高质高效推进落实招才引智“十大举措”,让滁州真正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培育人才的“摇篮”、施展才华的“舞台”。
而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人才愿不愿意来,考量的是发展机会与前景;愿不愿意留,考量的是内心认同度与归属感。
滁州人深信,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此,滁州市成立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双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一会三清单”推进机制,制定市直部门、县(市、区)、工业园区人才工作“清单”,实行人才工作述职,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市(县、区)齐抓共管的“一盘棋”格局。同时,统筹实施人才培育、引进、使用和平台建设“四大工程”,今年重点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围绕高质量发展需求,实施党政储备人才大招引、产业领军人才大引进、技能人才大招聘、人才服务千企大走访等系列举措,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同时,率先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开通服务专线,整合17家市直部门、55个办理事项,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办结”,为各类人才提供暖心服务。
产业的发展离开了人才就没有了根基。滁州坚持引产业、聚人才,围绕产业需求引才,常态化“走园入企”,建立“人才库”和“人才需求库”,制定并广泛发布《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面向全球精准招才引智。去年以来,先后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500多人,取得历史性突破。聚焦创新发展育才。实施“新滁商”培训工程,开设“滁商大讲堂”“滁商云讲堂”,健全初创企业、成长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行业小巨人”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家培育体系,选送优秀青年企业家到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长江商学院等高端机构学习,每年培训经管人才2000多名。累计培育国家、省级领军人才50多名,去年培育省级领军人才总数位居全省第一。
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给人才更广阔的成长舞台。搭建承载孵化平台。加快中新苏滁高新区和来安汊河产业新城、滁州高教科创城、滁州经开区原创科技城“一区三城”建设,打造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引进建成孵化平台40家,入孵人才项目近800个,提供众创孵化空间43万多平方米,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战略合作,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在滁建立实训基地、研究院。实行“人才+项目”培养模式,建成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近200家。支持“政产学研用”合作,已与清华大学、中科大等80多家大院大所合作,建成院士工作站9家、博士工作站110多家。搭建才企对接平台。组建百人“产业创新专家服务团”“蓝火计划博士团”“海智专家服务团”,聚焦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上海举办“揭榜挂帅”系列活动,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牢记使命再出发,砥砺奋进新征程。站在“十四五”开局新起点,滁州全市上下正坚定战略信心,锚定“5688”奋斗目标,一心一意双招双引,为滁州高质量发展积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