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7日
第A02版:要 闻

乘风破浪立潮头

全媒体记者施 璇

5月27日、6月3日,市委书记许继伟、市长吴劲率队分别赴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区,就进一步推进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合作事项进行对接座谈。浦口区委书记祁豫玮深有感触地说:“滁州市主要领导多次率队前来,高位推进、上门对接,体现着滁州在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的积极融入、担当作为,这种强烈的主动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两次对接座谈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决扛起国家战略赋予的历史使命。

听!开放的热土正激荡澎湃潮音——1至5月份,全市新签约亿元项目216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4个,比去年同期多5个;新开工亿元项目141个,其中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4个,比去年同期多10个;新投产亿元项目97个,比去年同期多18个,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数均创历史新高。“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招引亿元以上项目超2000个,其中沪苏浙项目占比超50%,通过上海、南京、宁波港进出口货值占全市比重超60%。

看!腾飞的滁州正彰显如虹气势——乘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浩荡东风,今年以来,滁州坚定不移推进“双招双引”,出台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依托工业互联网,提质升级传统产业,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滩布局数字经济,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光伏、半导体、汽车、新能源电池、医疗器械、智能家电、新型化工、食品等八大产业链链长制,让滁州真正成为了人才汇聚的宝地、创新创业的福地、产业发展的高地。今年1至5月份,全市共引进八大产业链项目150余个、约占全市新签约项目的70%。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59.8亿元,同比增长17.6%,总量稳居全省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34.1%,增速位居全省第2位;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9亿元,同比增长25.0%,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2位。在不久前发布的2021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安徽3家城市上榜,滁州跃居第81位。

一体化发展 彰显新发展格局

滁州与江苏省接壤边界达260多公里,与南京隔江相望,地域相连,经济相融,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历史渊源深厚,交流合作源远流长。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为滁州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十四五”时期跨越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机遇不可复制,机遇稍纵即逝,抢抓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勇担雷霆万钧的历史重担,已成为全市上下的思想共识。

加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是我市推进五个“区块链接”的重要一环。通过跨省之间的协作,“邻居”之间来往更紧密、合作更深入。我市推深做实浦口—南谯、顶山—汊河两个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制定实施推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突出规划引领,与南京市成立领导小组,共同编制新型功能区总体发展规划等;

坚持市场化推进,来安县与江北新区、南谯区与浦口区分别合资成立合作开发公司,以专业化机构、市场化平台系统推进新型功能区建设发展;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汊河大桥与滁宁城际铁路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积极推动其他省际毗邻地区加强对接合作,加快培育建设新的新型功能区。2020年10月28日,投资30亿元的华瑞微半导体IDM芯片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这是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首个落户项目,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建成投产。

坚持扬皖所长,携手共进,“朋友圈”越来越大。我市加快推进与沪苏浙城市城区合作,与南京、苏州两市建立点对点的高层互动合作机制,与南京市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与苏州签署2个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共建科创共同体,近期还将与杨浦区签订协同创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逐梦“一体化”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每个县(市、区)和14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均主动出击,深度接轨长三角,至少与一个沪苏浙城区开展对口合作,南谯区与浦口区、天长市与六合区、琅琊区与上海金山区山阳镇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凤阳经济开发区与江苏如东经济开发区、定远盐化工业园和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明光经济开发区和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合作协议城区全覆盖,已与长三角地区近30家园区开展了合作共建。

互联互通是一体化的坚强支撑。从滁州高铁站出发,到南京仅18分钟,开车从滁州市中心到南京市区仅需40分钟,然而,时间还在缩短、距离还在拉近。今年5月25日,滁宁城际铁路如火如荼的建设施工场景登上了央视新闻频道的《今日中国》栏目。作为连通安徽、江苏的首个城际铁路,这是滁州深度融入长三角、协同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的一号工程。明年,滁宁城际铁路建成后,坐城铁去南京仅需10分钟。有南京媒体这样评价:滁宁城际铁路的建成将标志着滁州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迈出实质性、关键性、历史性步伐。

与此同时,滁州加密交通网,抢抓沿江高铁与京沪高铁并站运行,推进宁淮、合新、滁宁城际铁路建设,加快宁洛高速“四改八”、滁天、来六、明巢高速建设,开工滁州港(汊河)、明光新港、白塔河航道升级工程,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80公里、在建187公里,均居全省第一,构建了通往沪苏浙8条高铁、15条高速公路、9条水运航道的综合立体大通道。

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长卷上,我市挥毫泼墨写下互联互通互融的精彩之笔,一个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高质量推进 为产业创新赋能

产业合作,是我市共舞长三角的触角与核心。

园区是产业发展重要平台。与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共建的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2012年。9年来,从河沟浅滩到生态宜居的清流河风光带,从灰墙土瓦到国际范十足的邻里中心,从杂草丛生的荒郊田野到寸土寸金的投资沃土,一批批苏滁人在苏州工业园区先进经验指引下,拼搏奋斗,锐意进取,开创了一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新城。园区内现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营养健康等主导产业,今年以来,园区签约项目22个,总投资141亿元,其中沪苏浙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116亿元,占比82.3%。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对中新苏滁高新区的建设给予高度评价:“这是苏州工业园‘走出去’战略中跨省合作最成功的典范!也是苏滁两地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新实践。”

与南京仅一河之隔的来安县汊河小镇近年来的发展翻天覆地、日新月异。汊河经开区里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目前已引进盛世高科、瑞发轨道等南京车辆零配件企业130多家,轨道交通装备七大构件168个主要产品中,汊河可生产近百个,填补了安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空白。

加快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我市全面落实政策,加大产业承接力度,建设西部大工业基地。围绕定远盐化工、凤阳硅基、明光凹凸棒基三大特色产业,在项目招引上延链、补链、强链,突出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今年以来,基地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个,协议总投资225亿元,依托明光和盱眙两地占全球50%储量的高品质凹凸棒资源,签订凹凸棒石产业发展战略联盟框架协议,谋划推进“明光—盱眙”新型功能区建设。

承东启西,左右逢源。滁州按照“1+5+N”工作布局,依托“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两个大圈的作用力,逐步具备了成熟的产业工人、完善的工业园配套、已现雏形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及越来越高效的营商能力。

我市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战略合作,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在滁建立实训基地、研究院。实行“人才+项目”培养模式,建成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近200家。支持“政产学研用”合作,已与清华大学、中科大等80多家大院大所合作,建成院士工作站9家、博士工作站110多家。搭建才企对接平台。组建百人“产业创新专家服务团”“蓝火计划博士团”“海智专家服务团”,聚焦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上海举办“揭榜挂帅”系列活动,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正是这样的优势实力,让越来越多的长三角地区企业在谋划生产下沉时,将滁州作为第一选择地。近10年,沪苏浙地区在滁投资占滁州市利用外资比重达50%。

8年前,安徽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从上海转移到中新苏滁高新区,“长三角一体化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研发中心在上海,总部和模具加工在浙江,生产基地在安徽,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户不断扩大。这段时间,上海等地的车企纷纷找我们合作。”副总经理张伟兴感受尤为深切。

总部位于虹桥的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安徽滁州来安县投资建设的晶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生产线运转不停……去年5月28日正式投产,半年时间光伏组件产品产值就超过了20亿元,出口创汇2470万美元。“光伏产业在长三角有着深厚的产业根基,可以提供各种配套服务。”公司生产运营总监刘继丰说:“项目是2019年11月签约,12月开工建设,创造了‘当季签约、当季开工、半年投产’的‘滁州速度’,党委政府的‘店小二’精神坚定了我们投资者的信心和决心。越来越开放、便利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强。”

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生产力。我市对标一流、对标沪苏浙,与长三角18个城市实现首批51个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与长三角所有城市实现市场监管联动,与长三角五大海关实现国际贸易“无缝”通关。全市11.6万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全面推开,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服务满意度均达100%,营商环境年度考核居全省第一,“亭满意”成为滁州对外开放的靓丽名片、安徽“四最”营商环境的服务品牌。近日,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业热情成就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大力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八大产业链链长制,落实招才引智“十大举措”,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等多链融合,鼓励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业热情,进一步成就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推进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据统计,2017年以来,我市承接沪苏浙地区转移或合作亿元以上项目723个,占引进项目总数的一半,产业整体层次和水平向中高端稳步迈进。

大江大河奔腾不息,合作共赢大潮涌动。在融入“一体化”道路上奋力奔跑的滁州,后浪奔涌、动能澎湃。

绿底色筑牢 守护一江水共享一家亲

环境就是民生,绿水就是美丽,青山就是幸福。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皖苏两省签署的《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合作协议》,推深做实林长制、河(湖)长制,与周边城市签订大气、水、土壤等5项共保联治协议,协同推进长江“十年禁渔”;与南京共建滁河风光带、“鸟类天堂”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创成琅琊山风景区首批“中国森林氧吧”,打造合宁间300公里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夯实长三角绿色发展基础。去年全市PM2.5、PM10分别下降19.5%、15.5%,优良天数比例上升11.5个百分点,7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森林覆盖率达36.2%,皖东大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生态优美。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5月20日,由来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为浦口市民刘士成核发的营业执照,成为全省首张“跨省通办”营业执照。“上午电话咨询来安县,下午提交材料到浦口区,第二天上午营业执照就送到了我手上,不用跑两地,真正感受到群众办事少跑腿、跨省通办更便捷。”刘士成开心地告诉记者。

一体化发展红利在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旅游等公共服务领域得到充分体现。我市与长三角地区按下了共建共享的“快进键”,与上海、南京等地签订各类教育医疗合作协议60余个,引进高校、中小学校7所,设置南京儿童医院等分院3家、医联体13个、专科联盟53个,沪苏浙医疗、教育专家来滁坐诊教学超3000人次。与长三角周边城市实现疫情防控、警务合作、突发事件等信息互通、联合演练,与长三角所有成员城市实现住院、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与全国300多个城市实现公交互乘互刷。滁州每年前往沪苏浙旅游、购物人数超1000万人次,供应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超200万吨;接待长三角游客超1400万人次,占滁州旅游客源80%以上,“醉美滁州,亭好滁州”魅力更加彰显。

“十四五”新征程开启,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发出新的动员令,聚焦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新型功能区,打造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示范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勠力同心、担当实干,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迎接市第七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滚滚长江东入海,见证多少风云变幻。滁河两岸,从未像今天这样风光无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市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开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局面,为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多作滁州贡献,奋力在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交响中,奏出滁州更加精彩的乐章。

2021-06-17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42191.html 1 3 乘风破浪立潮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