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3日
第A03版:言论

愿做一粒“种子”

□王晓龙

5月22日,91岁的“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与世长辞。袁隆平一生育种,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曾寄语道:“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种子,没有绚丽多彩的外表,却有顽强追求的内核;没有力拔山河的气势,却有赋予生命的希望;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却有默默无闻的奉献。愿做一粒种子,以追求阳光的执着、扎根泥土的踏实、甘于寂寞的耐心集聚迸发力量,就定能抽出新绿的枝丫、开出绚丽的花朵,收获丰硕的果实。

种子的成长来自对阳光雨露的向往、对破土而出的渴望、对实现生命价值的追求。人生需立鸿鹄志,拔节生长向晴空。还是青年的袁隆平亲眼见过群众饱受饥饿的折磨,就认准了人生的道路——学农,立志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为此,他将自己当作一粒种子,深埋泥土,向上生长。无论是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的艰辛,还是3000多次实验失败的迷茫,无论是秧苗被莫名损毁的痛心,还是被质疑为“科技骗子”的压力,他都以追求梦想的毅力决心和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攻坚破难、一往无前,终是生根发芽、硕果累累。据统计,从1976年到2018年,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约85亿亩,增产稻谷8.5亿吨,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约8000万人。

种子的成熟源自泥土的孕育,根系的支撑,耐心的积累。一身土、两脚泥,风吹日晒,60多年前如此,60多年后依旧如此。袁隆平一生与田畴为伍、与水稻为伴,下田“打卡”成了他最惦记的事。启程前往北京参加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前,他还去田里观看了稻田的长势,授勋结束后当天,就返回了田地。脚下有泥、心中才有底。袁隆平以“择一事、终一事、成一事”的坚持,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脚踏实地、孜孜以求的朴素道理,告诉我们再渺小的种子、再平凡的岗位只要从心如一、坚守如一、奉献如一就定能有所收获、成就一流。

人生如稻,站着是美丽的风景,倒下是新生的希望。袁隆平的一生是让更多人过上更好生活的一生,如今,他化作“夜空中最亮的星”,将务实、奋斗和奉献的“种子”留给了我们。愿做一粒种子,追求“向上”的梦想,扎根“向下”的沃土,树立“择一事、终一生”的奋斗目标,涵养“得一功不荣,失一功不辱”的广阔胸襟,把人生“小我”全面融入为国为民的“大我”之中,默默奋斗、全力以赴、无问西东,就定能破土而出、拔节生长、郁郁葱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一缕“稻香”、描绘一抹“金黄”。

2021-06-03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40694.html 1 3 愿做一粒“种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