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0日
第A03版:言论

村史馆要“常打开” 更要让村民“走进来”

□樊树林

村史馆承载着一个村的历史与文化,是全体村民的精神家园。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乡愁成为一种国人记忆的背景下,传统乡村文脉的传承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留住乡村的“根”,激发新一代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村史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农村破土而出。村史馆目前已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着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成为新一代村民的精神原乡。

毫无疑问,在实施推动乡村振兴,重构乡土文化图景,继而培养村民对生养之地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进程中,村史馆是一个很好的支点。然而,在目前的村史馆建设热潮中,一些现象值得关注和深思:如将村史馆当成简单的“陈列馆”,缺乏对村史生动挖掘;将村史馆当成文化政绩工程,囫囵吞枣、匆忙上阵,建好不用;将村史馆当成领导视察展示馆,将各级领导照片挂满墙,明里暗里行“形式主义”之实等等。

建设村史馆最终落脚点是如何发挥其对民众、对乡村未来的积极影响。如果在村史馆建设中不能心里想着“乡里乡亲”,不能将目光聚焦到村庄的发展历史上,那么即便建设得再富丽堂皇,也得不到村民的认同和认可,最终只能成为形式主义的盆景,美丽的文化“废墟”而已,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村史馆不仅要建好,还要用好,更要吸引村民们走进来。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忆,也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精神谱系,要让村史馆真正成为成风化人的场所,真正成为凝心铸魂的“圣地”,需要摒弃一哄而上的“跃进”思维,应该在文化部门的调研和指导下,选择有丰富历史资源、文化气息浓郁和以旅游产业为主的传统村落进行建设,并明确每一个村史馆的主题和方向,这是其一。

其二,作为一种社会记忆,村史馆属于乡村社会的文化建设,应当取得当地百姓的公认,更接地气,因此在筹备、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更要走进村民之中,聆听他们的想法和呼声,让他们为村史馆贡献自己的才智,只有如此才能得到村民的认同,让村史馆成为他们愿意去、待得住的地方。

第三,村史馆不仅是现在人了解村史、追根溯往的源泉,更是推进乡村振兴、培育乡村文明的“孵化室”,因此建设村史馆要有前瞻性思维,不能将村史馆作为一个孤立事物对待,要将村史馆的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保护传统工艺等有效衔接,拓展乡村游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存在感。

2021-05-20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39572.html 1 3 村史馆要“常打开” 更要让村民“走进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