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宣
近年来,天长市将移风易俗与全国文明城市提升行动、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先期铜城镇、秦栏镇试点基础上,全面实施“移风易俗”攻坚行动,引导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市崇德向善、孝亲敬老的社会风尚愈加浓厚。
树起制度“风向标”
明确一大目标。天长市将移风易俗工作作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首,广泛动员,形成合力。
组建移风易俗工作办公室,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干,力争实现各镇(街道)加快实现村(社区)“一会一队一约”(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小分队、红白喜事公约)全覆盖的工作目标。
施行七条标准。实施“五推行两不准”的工作总标尺,推行日常随礼“新三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不办),推行红白喜丧报备办、婚宴正餐一餐办、丧事标准简单办、丧事仪式文明办;不准大操大办、违规随礼。
健全五项机制。建立移风易俗联席会议机制、上下联动机制、严格追责机制、联合执法机制和常态巡查机制,有效压实了工作责任,2020年,共拆除违规搭建喜棚16起,处理违规办酒设宴28起,曝光5起,起到了有力的震慑作用。
打好治理“组合拳”
创新宣传载体。组织2.1万名党员志愿者,组成锣鼓宣传小分队,走进近3000个村(居)民组及1193个网格,用短视频、打快板、地方戏等形式普及科学、倡导新风;组织35支文艺轻骑兵小分队下村、进厂、入校,开展移风易俗“一小时文艺巡演”;“中国好人”李宏祥坚持每周向晨练群众开展移风易俗“一刻钟宣讲”,把移风易俗的“好声音”传递到群众心里。
狠抓专项整治。发挥联合执法效力,坚决取缔棺木市场,依法整治丧葬用品,规范流动包桌等餐饮经营行为,整治非法搭建喜棚,从严打击假僧假道,加强餐饮酒店管理,查处违法违规表演行为,依法查处违规建坟行为。
肃清陋习源头。把好事前报备、事中监管、事后“曝光”等关键环节,要求办理红白喜事的群众到村居报备,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要进行申报备案;对农村流动包桌厨师、红白事从业人员、民间吹鼓手等重点群体进行摸底登记,加强宣传引导;对违法行为从严查处,通过各类媒体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畅通监督渠道。
唱出文明“最强音”
坚持示范引领。该市先后有两万多名基层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动员基层文明实践所(站)在工作中加强先进典型选树,凸显“头雁”效应。乡村老人陈庆芝70岁生日“只收祝福不收礼,新颖又暖心”等先进典型多次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明网等媒体报道。
强化帮扶管理。172个村(社区)积极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主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组织村民们发扬互帮互助传统,为邻里主动上门提供采购、做饭、打杂等一条龙服务,从而节省了费用,让群众感受到乡风文明带来的温暖。
减少人情负担。“移风易俗”攻坚行动开展以来,据不完全统计,该市大操大办酒宴的次数减少了约7万次,减幅约80%,遏制了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共节约社会资金约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