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冰
到达三和集尚庄时,晨雾还没有完全散去。稍有江南水乡建筑风格的房舍整齐划一,沿公路的墙体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中国传统文化、醉美三和、法制广场、科普广场等主题墙体绘画颇有气势。和城市的公园不同,这里的一切景观都是原生态的,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村东边的三口池塘四周,桃花开得含蓄而寂静,没有一点让人眼花缭乱的千姿百态,随手轻扶花枝,桃花便纷纷扬扬飘落。水边的垂柳则有些野性,不似寻常那样的柔媚。村委会前的小广场,铺设了彩砖,栽植了香樟、广玉兰,有老人牵着孩子流连其间,俨然一幅水墨风景画。
如果说尚庄是三和集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那么位于槐墟村的古银杏树则是三和集的一种历史文化符号。
初见这棵古银杏树还是在十几年前,我和朋友冒雨慕名前去寻访。深冬的旷野中它孤零零地向南倾斜着,仿佛随时可以轰然倒地。高达20米的虬枝倔强地伸向天空,直径一米的树干经过风雨雷电的洗礼,已是伤痕累累。满地的金黄的叶子和泥水混在一起,有着触目惊心的苍凉。
在槐墟村人的眼里,这棵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树,则是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的遗产,村民们常用中国人最虔诚的仪式来表达对它的敬畏。有一年大旱,村民们要去数公里以外的河里挑水,每个村民挑回来的两桶水都要自发地舀上两瓢浇在古树上。那年许多庄稼绝收,但这棵古树靠着你家一瓢水,我家一盆水活得枝繁叶茂。槐墟村人用这种最淳朴的举动坚守着对它的保护,因为他们心中有一杆秤,树也有生命,它是一种传承。
就这样,槐墟人与这棵银杏树彼此惺惺相惜,这份情谊走过了数不尽的悠长岁月。
今天我再与它相见,树根四周已砌起石栏,并建有画廊介绍它的由来。当地人说,每年还有技术人员专门对树干枯洞内腐烂的木质进行清除,并用混合药剂对树洞进行喷淋除虫。
中国大地上有很多很多古树,它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消失了。我很庆幸这棵古树生命力依旧旺盛,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槐墟村,来到它的面前,或是回味历史,感受时代变迁;或是会晤神灵,对自己进行一次精神抚慰;或是在春风吹来时,听一听它喊自己的名字。
一株古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物化石,更是一个地域历史、文化的见证。在我的眼里,这棵树会在槐墟村人的守望下,世代独立于天地之间,吐纳宇宙风云,成为三和集发展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当然,三和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因为它有了一个商贾云集的古渡口——大沟嘴。它地处池河下游,浩浩荡荡的池河到了这里,水面开阔,水势变缓,大沟嘴成了天然的避风良港。年复一年,三和集成为远处闻名的“小南京”。
沧海桑田,历史悄然走过数百年,大沟嘴码头的功能日渐衰微。但码头四周的居民却日渐增多,大沟嘴成了周边住户的排污沟和垃圾场。特别是夏天,蚊蝇乱飞,臭气熏天,过往居民莫不掩面而行。人们推举德高望重的人士不断上书政府,要求治理,总是没有下文。有钱的人家只好另寻他处居住,更多的大沟嘴的居民困惑、迷茫,他们急切地需要清新空气的支援与拯救。
2017年,三和集党委政府把大沟嘴环境整治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清理陈年垃圾,新建污水处理站,将周边住户生活污水全部纳入站内处理。硬化路面,修建文化墙,打造微景观游园。如今的大沟嘴,白天绿树成荫,夜晚灯火通明,居民们茶余饭后,摆上播放机,跳上一段广场舞,别有一番乡村情趣。
70多岁的王祝家老人,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老党员,他给我们讲三和集的红色历史。说到最后,他反反复复说一句话:共产党好,我还想多活几年。
临近中午,王祝家老人抱歉地和我们告别说,中午不能陪我们吃饭,他组织了一个同学们会,想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看一看大沟嘴的巨大变化。
看着老人家自信开心的笑脸,我在想:你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就掏心掏肺地说你好,拥护你,爱戴你。
三和集,一个好听的名字,她有尚庄、练铺、槐墟、乌云山这些诗意的珍珠,她还盛产水果萝卜、千张、豆腐乳、梅白鱼和石膏。她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在池河水川流不息的滋养下,于新农村建设的潮流中自成一派盛大气象。
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三和集古镇,她深情、敏锐,会有一个接着一个制高点,有着无限发展机遇的宽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