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 艳
人物名片
与舞台打交道近30年的杨德宏,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成为葫芦丝老师,其主要学员还是比自己年长许多且从各个单位退休的老人;更没想到因为当初的一个承诺,让他将这个收入几乎可以忽略的职业一做就是7年。如今,在定远县公园或其他休闲处,常能听到悠扬的葫芦丝声,这已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姓名:杨德宏
出生时间:1968年
出生地点:定远县张桥镇
职业:(国家三级)演员
从艺时间:1981年至今
最大心愿:组织学员进行葫芦丝专场演出
传统戏剧陷入困境 出道即低谷
出生于定远县张桥镇的杨德宏,13岁考进了当时的滁州实验戏剧学校,在那里学习了一年多时间后,便进入定远县黄梅剧团(前身是定远县文工团),成为剧团一名正式演员。这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没曾想到,自己带着满腔热情,刚踏入社会便遭遇到事业上的极大挑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国门一打开,外来的多种文化、娱乐、休闲的样式就如潮水般涌来。特别是当时的电视机普及迅速,流行歌曲及港台剧盛极一时,造成中国传统戏曲观众大量流失,观众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1984年,杨德宏所在的定远县黄梅剧团也被改革大潮裹挟着,开始顺应潮流改为歌舞团。为演出需要,剧团要求大家都要多掌握几种技能,杨德宏也在独唱、小品演员身份之外,开始跟团里刘志荣师傅学习西洋乐器,他从圆号入手,开启了后学生时代。因平日每个人都有演出任务,他只能将零碎时间充分利用上,就连演出间隙也不放过。
“当时学习条件很艰苦,为了挤时间,我通常5点起床,先练习2个小时后再吃饭,即便是在外演出,也会找个空旷的地方继续练习。晚上演出结束,再抽出2个小时,这样才能保证每天有大概5个小时的练习时间,因当时团里人手紧张,所以丝毫不敢偷懒,只想能尽快掌握这项技能。”杨德宏回忆道:“学习的过程中,刘志荣老师给了我很大帮助,不清楚的就问他,问过再继续接着练,将嘴吹肿是常有的事,好在之前在学校学过乐理知识,所以相对来说学起乐器来还是很容易上手的。”经过半年多的刻苦练习,他终于可以上台伴奏了。
一场美丽的邂逅
立下不悔的誓言
说起与葫芦丝的结缘,纯属意外。剧团改成歌舞团后,演出的范围也扩大了许多,上海、河南、山东、江苏、广东、广西……无不留下他们的足迹。1990年,团里接到任务,要去广西桂林演出,那是杨德宏印象里最远的一次演出。从滁州到上海再转广西,火车硬座一路摇晃着,困极了有人就直接睡在走廊或是座椅下面,两天三夜的火车终于到达目的地。
美是一种共鸣,是一种感受。“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杨德宏从小学课本上得来的对桂林的最深印象。当书中描绘的画面以真实面目出现在眼前时,杨德宏陶醉了。他一边浏览美景,一边感叹着……突然一阵飘逸、轻柔的音乐声传来,这是以前从没听过的乐器声,音色亮而不噪、柔而不虚、响而不空,优美温和,圆润清晰。如此绝美的声音瞬间吸引了他。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老者,正吹着一个葫芦形乐器。“怎么会有这么好听的声音,我一定要把它学会。”尽管在此之前,杨德宏从未见过这种乐器,更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这美妙的声音却让他一听就迷上了,心里当即立下誓言。
演出回来后,他就开始留意,偶尔又从电视中再次听到《月光下的凤尾竹》,低沉、悠扬、委婉的葫芦丝声轻清淡雅,更加坚定了他学习的决心。随后便四处打听,因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乐器,县城当时并没有卖,不死心的他就托亲朋好友一起帮忙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他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把葫芦丝。“我记得很清楚,这是托同事从安庆寄来的一把景泰蓝的葫芦丝,是天津森雀牌,380元的价格相当于我当时近1个月的工资,当然也是瞒着爱人偷偷买的。”提及此事,杨德宏记忆犹新。
与爱相伴
一路同行
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杨德宏对葫芦丝的爱正是如此。他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宝贝后,到哪里去找老师成了难题。当时的电脑还没有普及,小县城的讯息也不是很发达,他只能自己跟着教材琢磨。“自学实在太难了,一个技巧老师或许只要两分钟就能让你明白,但自己琢磨却需要好几天。”杨德宏说道。
吐音是葫芦丝的基本吹奏技巧,在实际应用中,吐音的形式主要有单吐、双吐、三吐、碎吐四种,如果不懂得运用模拟音及其发音特点,则难以实现吐音的艺术表现力。为了找到“三吐”的练习方法,他全身心投入,进入了忘我境界。“记得那天外面下着雪,我已吹了3个多小时,等拿下葫芦丝时才发现,上面竟然有血迹,什么时候把嘴吹烂的,却一点都不知道。”除了教材,他还跟着VCD学,利用外出上海、南京等地的机会到音像店寻找相关书籍及碟片,买回家后便如获至宝,悉心钻研。
为了能让技巧纯熟,气息控制自如,他跟自己较上了劲,除了演出,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练习上。一天晚上,他在定远县第三招待所(现已拆除)院内刚吹完一首曲子,一句赞叹声传来:“吹得真好听!”定睛一看,原来是时任县委书记的李树恰好经过,李书记的肯定让他激动不已,同时也给了他极大的信心。
爱是生命的惠泽,是心灵的回应。正是爱人李静的默默支持才让杨德宏得以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俩人经人介绍认识于1993年结婚,婚后没多久李静就从单位下岗了,因杨德宏的工作流动性比较大,为了便于照顾家庭,她在住所附近开了个小店,清贫却温馨的生活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遇到学员找上门要曲谱,修理葫芦丝等事情,都是她接待。遇到我有课,她便会早早起来将早饭和教材准备好,就连茶都泡好。”谈及爱人,杨德宏一脸幸福地说道:没有她的支持,自己也不可能做到心无旁骛。
生活是公平的,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经过不懈的努力,杨德宏对葫芦丝的技术已熟练掌握,在当地渐渐有了名气,于是便有家长带着孩子找过来想跟着学。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请他去培训的地方也多了起来,其中包括张桥镇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和定远县少年宫,还有驻定远武警中队。
以葫芦丝为媒
带出一帮音乐“老顽童”
令杨德宏没想到的是,他会与一帮“老顽童”们产生交集,2014年,他接受了定远县老年大学的邀请前往教学,而学校也为此特别开设了葫芦丝班。葫芦丝因为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它不需要你会五线谱,只要能看懂简谱就能学。所以学校刚开始只有一个班40来个学员,随后人数逐渐增加,直至目前四个班200多学员。
“虽然经常上舞台,但第一次面对讲台下这些特殊学员,心里还是有些紧张。”杨德宏坦言,他们都是从各个单位退下来的老同志,有许多以前还是单位的领导,常在当地新闻里出现,现在一个个坐在台下认真听讲,这些与时代同行的“老顽童”们让他有种无形的压力。“学习是个相互交流的过程,在教学的同时,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樊正洋是令杨德宏敬佩的第一批学员,当年因缺少一根手指,报名时杨德宏曾委婉拒绝,因吹奏葫芦丝,十个手指需各司其职,可对方却一再恳求,望着70多岁老学员满脸的渴望,杨德宏不忍再拒绝,同时也想让他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令他没想到的是,樊正洋每次课都会给他惊喜,他的吹奏技术丝毫没有因为少了一根手指而受到影响,甚至远远超过其他学员。他的精神令让杨德宏不禁感叹:这要有多大的毅力来坚持,又在平时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啊!
2019年迎“七一”演出,接到任务后,学员们都非常重视,杨德宏也珍惜每一次的辅导机会,从挑选人员到挑选曲子再到最后的排练,大家都认真配合,尽心尽力。谁知在排练期间,杨德宏身体出现状况,虽然不严重,但要做个小手术,非常巧合的是手术时间就在演出前一天。为了不影响演出,他没有告诉任何人,演出当天,谁也不知道他是带绷带上台,指挥时由于用力,体液渗出将衬衣后背浸湿,他咬牙坚持到最后。演出非常成功。下台了大家询问后才知道缘由,一声声充满关切的抱怨令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2020年他被安徽省老年大学评为全省老年大学系统优秀教师,这也是对他努力工作所给予的肯定。
“近7年老年大学的教学中,虽然经济上有一些损失,但精神上的收获却是丰盈的。常在散步时遇到一些学员,大家都尊称我一声‘老师’,喊我爱人‘师母’。”杨德宏说,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44岁的他办理了退休手续,接受了民间演出团体的邀请。这些年,教学时间与所接商演的时间常有冲突,但他总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报酬优厚的商演。因他不忍让想到教室里那帮音乐“老顽童”们失望。
“只要老年大学需要,我会一直做下去。”杨德宏表示,自己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为学员们组织一次葫芦丝专场演出,演出人员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班都有,以老带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站在舞台上,完成自己的音乐梦想!“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祝福他能早日得偿所愿。
学员参加晚会表演
荣誉证书
认真指导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