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22日
第A03版:副刊

每个孩子都应有个好名字

□文 雄

人的名字是从孩提时代就定下的,有人说,名字代表着每个人的整个生命及其光荣。因此清代文人阮葵生说“命名宜慎”,“童时一差,终身不易”。

起个好名字并不要求物质基础,所以起个好名字的美好愿望是容易实现的。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不少孩子都在为自己的名字而苦恼,而且要苦恼“终身"。他们的苦恼有两种,一是名字起得不好,二是重名现象严重。

名字起得不好,包括音、义两方面。有的家长为孩子命名,只注意字义的吉祥,忽略了读音,结果念起来像绕口令一样绕嘴。或者姓名连读起来,近于有可笑语义,这是爱取笑的顽童决不会放过的。有的偏重字义,爱用僻字,人多不识,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无尽的麻烦。有的用字与时代不合,如“士”、“儒”等。

然而更普遍的苦恼是重名问题。《东观汉记》中有个故事:四川一位名叫廉范的地方官,因为取消了用火的禁令,受到众百姓的爱戴,结果“生子皆以廉为名者千数”。一个地方几千人叫同样的名字,岂不乱了套?幸而这只是特殊情况。

重名问题虽然“古已有之”,但确实是“于今为烈”。曾听户籍部门的同志反映,重名率已达到惊人的程度。考察其原因,主要是“单名”的流行。

根据数学中排列组合的原理,大家都取单名,比起取双名来,造成的重名就会多出无数倍。单名易重,这在《古今同姓名大辞典》中可以看得十分清楚。书中重名最多的都是单名,如叫王斌的就有二十八个,叫王荣的有二十四个。古代人重了名,还有字,重了字,又有号,还流行在名字前面冠以籍贯的做法。例如有两个叶梦得,都号石林,但一个姑苏,一个贵溪。今天的孩子重了名则很难区分,甚至连年龄都是同岁的!

人们爱给孩子起单名,这可能反映了解放后成长的一代人的新风尚。然而这种风尚已带来一个社会问题。风尚也在于提倡。汉代人本来绝大多数叫双名。史料表明,王莽似乎提倡过单名,自那以后几百年,叫双名的便几乎绝迹,例如《吴书》中一百二十九人,没有一个双名。那时广大劳动人民多无姓名,所以重名问题不那么严重——或者单名也曾成为严重问题,因而双名后来才又占了压倒优势;是否如此,尚待考证。无论如何,既然今天单名已给社会生活和户籍管理带来很大不便,我们应当反王莽之道而行之,提倡双名了。

现在家家都是独生子女,谁不想给宝宝起个漂亮的名字?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像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所说,命名“宜请教尊行中有学者”,即请教有学问的长辈。“故犯贤,诚非厚俗;误同往奸,尤为鄙陋”——譬如姓秦的,就别再叫秦桧了;岳飞墓的联对亦云乎,“人自宋后少名桧”。至于“昔贤”的名字,象“往奸”一样应当避免。宋代辛弃疾主考,见到应试者有叫赵鼎的,便大为反感,“掷卷于地”,因为这个人与开国勋臣重名。可见命名要请教有学问的人。

用字勿过俗,也勿过僻。近年在姓名的书写中盛行同音代替,取个僻字,反等于取个俗字。

汉字千千万,可供随意选用。《左传》中曾说国名、病名等不能用,但当时就有人并不尊行。章子林《子名说》谓,古人取名“唯其遇焉”——碰到什么算什么,所以春秋时有人叫石恶,陈逆。今天字义当然还是要选择的,但最好含意鲜明具体,以便于记忆。女孩子的名字,虽不必争叫兰、珍,还是与男孩有别为好。

要特别注意声音效果。名字在大多数场合还是口头称呼的,况且将来国际交往多了,还要转为拼音。其实古人命名就是取音不取义的,例如孟子名子舆,又作子与、子车、子居。我们的名字,三个字声调上要错落有致,还应注重元音“开口度”的搭配,听起来才能响亮悦耳。

姓名是跟着时代变化的。今天,随着全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在下一代的姓名上,应当反映出时代特色,反映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好的名字。

家议

2021-03-22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34360.html 1 3 每个孩子都应有个好名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