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4日
第A06版:副刊

书香盈镇话龙岗(下)

○骆跃泉

龙岗古镇有六条主街道,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义井街、芙蓉街,按照三横三竖布局依次排开,古镇犹如一个巨大的“田”字镶嵌在高邮湖畔。四个阙门朝启暮闭,熊峙一方,东阙门上书“紫气东来”、西阙门上书“遥望南天”,北阙门上书“星月乾坤”,镇中有更楼,夜晚明灯常照。街道两旁的建筑大都建于明清时代,至今仍保存完好,镇内民居多为青砖小瓦,雕梁斗拱、排山隔扇、浮梁浮柱等,既有徽派建筑风格,也不乏江淮地区的地域建筑特色。

龙岗的七十二眼古井如翡翠明珠一般镶嵌在街头巷尾与院落厅堂之中。古井按方位大体可分为“街边井”、“院落井”、“厅堂井”、“房中井”、“厨下井”等类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一眼街边井,坐落在街东淮南客栈(亦称佴家客栈)大门外南侧,由所在街道上佴、崇两大姓捐资共建,属于义举行为,专供路边行人及无钱建井的平民百姓享用的,故称“义井”,后来人们又把这条街道立名为“义井街”。

由于毗邻高邮湖,水上漕运发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龙岗一直是本地区的商贸中心,这里人口稠密,民风淳朴,人民生活较为殷实,商贾大户众多,自古有“穷铜城,富龙岗,闵家桥的银子动船装”之说。昔日的龙岗,店铺林立,潘恒盛、谢博记、恒泰昌、文心阁、桂云阁、广生堂、元复新、得生源、隆顺堂、万春堂、三元坊等,黑匾金字闪亮,尽显商业繁盛。沿古镇四周建有真武庙、五神庙、关帝庙、城隍庙、吉祥庵、三圣庵、普渡庵、净缘庵、观音寺、龙象庵等十余所庙宇,香火鼎盛。

说到龙岗,不能不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这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就坐落于古镇之中,与古民居交相辉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陈毅、粟裕、张云逸、罗炳辉、郑位三、方毅、张劲夫等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文化界著名人士贺禄汀、范长江、沈亚威、沈西蒙、涂克等先后在这里任教生活过,使得这座千年古镇成为与来安半塔、定远藕塘齐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进行整编。原江北指挥部所属第四、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改编成新四军第二师,由张云逸副军长兼师长,罗炳辉同志为副师长。为了加强二师和根据地建设,根据华中局和军部指示,于当年五月在天长张公铺成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抗大八分校由张云逸同志兼任校长,罗炳辉同志兼任副校长,冯文华同志任教育长,高志荣同志任政治部主任。

因日军扫荡需择地迁校,而昔日繁荣昌盛的龙岗镇,商贸活动受日寇侵扰受到严重影响,空闲的房屋较多,可以为抗大八分校提供较为宽敞的生活和学习场所,加之地处高邮湖畔,远离日寇占领的天长县城,成了八分校迁校的理想之地。

一九四一年的初夏,榴红似火,绿树成荫,龙岗街道上张贴着各色标语,镇南头铜龙河北岸的胡家大滩下高搭彩台,四乡农民、民兵,镇上的居民扶老携幼涌向胡家大滩,大滩万头攒动,气氛热烈。彩台前七百多名身着军衣的队伍坐在各自的背包上,他们当中有两鬓斑白的老战士,大部分是虎气生生的青年军人,还有一排年轻俊美的女兵,这是龙岗人民隆重集会欢迎抗大八分校迁来龙岗办学的情景。大会由龙岗镇副镇长姚卿才主持,八分校教育长冯文华作了长篇讲话,会后八分校文化工作队还表演了文艺节目。

八分校迁至龙岗镇后开始了正规化办学,直至一九四三年秋离开龙岗到葛家巷,在两年的时间里,抗大领导及学员就散住在老街民居中,龙岗的300多户民宅中,家家都住有抗大学员,分校学员同龙岗人民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同时青、抗、妇联积极动员爱国青年,投身革命参加抗日,全镇有400多年青年参军入伍。

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尤其是抗大第八分校的进驻,给古镇带来了新的繁荣,敌后许多商贾冒着巨大的危险从敌占区扬州、南京、无锡为新四军运输大量的战略物资,钢铁、西药、棉布,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当年的盛况,一如著名军旅剧作家沈西蒙同志回忆的“清晨起,又见小镇上挑担车水的,鸡鸣狗叫的;才出炉的烧饼,才出锅的油条热气腾腾,小茶楼小吃铺子挤在一起,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显得我根据地一派兴旺的景象”。

一九四二年五月,抗大苏中大队奉命改为抗大第九分校,一九四三年五月年,抗大九分校区在苏南溧水地区遭到日伪军的连续围剿后全校移驻天长县的龙岗正规办学。就这样,抗大八分校、九分校一度并存于龙岗。

八分校共为二师培养出二千五百多名具有一定军政素质的干部,从而为加强部队建设作出了有力的贡献。“走啊、走啊、向前走,走啊、走啊、向前走,挺起胸膛来,不要再等候,拿起刺刀拼掉敌人头……”每当朝阳升起,落霞满天之际,抗大的同志就会齐唱这嘹亮的军歌。在教室里学习文化、在练兵场训练军事,军政干部的素质在勤奋苦炼中磨砺起来。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抗大八分校锻造出了一批批民族精英,他们把革命的火种撒遍大江南北。今天我们在古镇龙岗追寻英烈的足迹时,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抗大精神。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过抗大军人的足印;这里的每一处旧址,都蕴含着许多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天长也一度因此更名为炳辉县。

迈入抗大巷,分校旧址和新修纪念馆的建筑群就近在眼前了,旧址过去是元代所建真武廊(道教建筑),前后三进,有24间房屋和一间藏经楼,八分校迁入时改为学堂。建国后,常年失修,1972年龙岗小学拆去18间改建教室,现尚存的6间房屋还是当年的样子,壁上所置规章制度及教室、宿舍陈设也多是仿照当年复制而来。包含有罗炳辉师长形象的三人雕塑和作战图当是后来所置,尽管如此,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条件虽然简陋,但军校生活井然有序,这或许正是人民军队不断走向强大的一个缩影。

在古镇上不时掠眼而过的是校务部、训练处、总务处、学员一队、学员二队、供给科、锄奸科、文工队、俱乐部等当时八分校所属各部门住地的重置标牌,所见粟裕故居旧址标牌和所听到的陈毅通宵达旦下围棋的传闻,都从不同的侧面凸显了当年高级干部云集龙岗、根据地热火朝天的景象。

走在状元故里幽深的巷道里,乡情扑面而来,龙岗的美食名闻遐迩,千层油糕、龙岗干烘、烩鱼羮、樱桃肉、花莲鱼元、藕夹子……舌尖上的龙岗,无不让人流连驻足,食之难忘。当然最出名的还是甘露饼,相传戴兰芬中状元之后,将家乡天长龙岗的传统名点献给皇上品尝。皇上尝后觉得酥脆香甜、味美可口,如得甘露,很是赞赏,赐名“甘露饼”。此外,每年中秋节前后,龙岗的一片片滩田里,一个个鸡头般的芡实果鲜艳诱人,芡实之乡名副其实。如今的龙岗已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目前滁州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行走在砖石交错的古街道上,徜徉于青砖小瓦的庭院深巷之中,心灵的纯净和淡然不期而至,浑然不觉自己已融入历史深处。

有过水乡泽国的湖畔清幽,有过明清时期的商业繁华,有过士人辈出的文风鼎盛,也有过红色年代的热土效应,但愿我们能守护好一方宁静,留下这处乡愁。

2021-03-0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33089.html 1 3 书香盈镇话龙岗(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