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26日
第A06版:教 育

目光的尽头, 不必追

——读《目送》有感

○滁州五中九(6)班 张心语 指导教师:李新华

难得有空,放任了心灵驰骋书屋。指尖掠过一排排或光滑或粗糙的书籍,偶然发现有一本封面是满目的绿,深深浅浅的绿色给人以身处大自然之感,抽出,是《目送》。

静静地坐下,拿起它,发现腰封上有这么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全文的主旨吗?我暗自思忖。

翻开,追寻。本书中,龙应台的母亲是个爱美且活泼的人,即使到了六十五岁的时候,还去纹了眉毛和眼线,七十岁的时候,她问女儿该不该去隆鼻。她曾经是个多么耽溺于美的女人啊。可是岁月也并没有给她优待。后来,她忘了许多事,丢下了许多过往,其中也包括她的女儿。

那么,日复一日的意义是什么呢?家是什么?她描述: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的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我突然找到了答案:原来,最值得珍惜与怀念的是那些在生活中自然发生的小事,是即使人到暮年忘了一切琐事也还会在脑海中不断沉浮的那段幸福、温暖与平凡的时光。人生就是一个完整的圆圈,连接着,变化着,无论经过怎样的痛苦与欢乐,最终还是要回到原点。

本书最触动我的莫过于描写父亲的那些篇章。终于到了生死离别的时候,她(作者)那一刻才终于意识到,那个短短肥肥厚厚的又很暖的手,再也不会牵着自己五十岁的女儿过街了。这一刻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流着。她也终于明白:天地之大,可是于父母而言,幸福也不过就是手里的小小温柔啊。

联想到不久前看到的一则关于阿尔茨海默日的宣传漫画:除夕夜,在外工作打拼一年没回家的儿子,终于在春节前赶回了家。一出站 ,就看到父亲在等他。他的父亲,是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年痴呆症”。从三年前开始,他就在一点一点的忘了他的儿子,从忘了他的声音到忘了他的样子。而如今,就算站在他的面前,他也认不出自己的儿子……这个过程,就像有一块无形的橡皮擦,在慢慢擦去他的记忆;它擦掉了父亲对儿子的宠溺;擦掉了这个年龄的老人,本该享有的天伦之乐;也擦掉了父亲和儿子曾经的美好过往。但是它始终擦不掉这份父爱。

《目送》这本书,读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关于母亲的衰老、父亲的离世、兄弟姐妹间的血脉相承、儿子的离别、朋友的情谊、战争与和平、人生的见闻、生死的描述,细腻的文字,让人有太多的感悟。这些人生的问题,从生命呱呱坠地的那天起,我们就开始在做准备,只是当它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还是会觉得猝不及防。

或许当你老了,翻开那些封面花花绿绿的日记本,稚嫩的文字会令你露出久违的笑容。人生如逆旅,成长,或许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只是时间也好,生命也罢,都是无法从头来过的,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人生中平淡自然而又独一无二的幸福,并且学会珍惜幸福,这样当它在时光中逐渐流转的时候,我们可以淡然地目送它离开而不必觉得抱有遗憾再去追。

……

门外传来妈妈高分贝的呼喊:“作业写完没有?赶快出来吃饭!”平日觉得这样的母亲很是烦人。现在我想到了,柴米油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小姐吧。想到这里,我愉快地应了一声,合上了书。

阳光透进昏暗的书房,照在书的腰封上,光影斑驳之中“不必追”三个字尤为耀眼。

教师点评:

文章语言虽然不华丽却让给人以共鸣感。结尾通过自己对文章的领悟结合实际做了一小段穿插,言已尽,意犹未了。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情感真实。

2021-02-26 ——读《目送》有感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32743.html 1 3 目光的尽头, 不必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