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24日
第A03版:副刊

元宵节话元宵

□高国春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门前挂起了五彩缤纷的花灯,而吉祥食品元宵更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元宵,象征着丰收和睦,如环无端没有尽头。关于为什么要在正月十五吃元宵,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春秋末年,楚昭王在归家途中发现江中漂浮着一白色圆物,船工捞起后献给他,昭王剖开后见其瓣红如胭脂,香味扑鼻,食之,味道甘美。便问左右大臣此是何物,大臣中无人知晓。昭王心中不乐,令人请教孔子。孔子说:“此为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此时正值元古月望,即正月十五,楚昭心中大喜,便令人每年这天用面粉仿制此果煮熟食之,以图圆满吉祥。从此,正月十五吃元宵便流传至今。

史料记载还有另一说。元宵节起源于汉代。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与大臣周勃、陈平等人协力平息了吕后家族的叛乱,因清除诸吕的日子恰是正月十五,刘恒为庆祝胜利,大赦天下,与百姓同乐。在当时,夜又称宵,正月称为元月,于是,刘恒便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每当这天,家家户户吃一种用糯米做成带馅的球形汤圆,寓意合家团圆、美满幸福。这种带馅的汤团,初时称“汤团子”,后被人们改称“元宵”一直沿用。

明代元宵的制作非常讲究,《明宫史》中就记载元宵的做法为:“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清代诗人符曾曾作《上元竹枝词》赞美姓马一家做的元宵,诗曰:“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宵这么美味,历史上曾得罪过一个大人物。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位,认为“元宵”的谐音是“袁消”,对自己不利,便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但袁世凯只当了83天皇帝便一命呜呼。有诗曰:“诗吟圆了溯前朝,蒸化熟时水土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小时候,每年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一过,大人们便开始准备着手做元宵。元宵以糯米为原料,通常每家要用掉一箩筐糯米。在做前,首先要用水淘,然后用石磨碾,再用筛子筛。这样加工出来的糯米粉还是潮的,经一晒,可保存较长时间。若要吃,用水拌一下,做成元宵即可。

年年有正月,岁岁闹元宵。锣鼓喧天狮龙舞,花灯人潮不夜天。元宵节是一个点——人们春节休闲狂欢的高潮点。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元宵已成为人们的日常食品。不过,每年到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更是对元宵情有独钟。这个时候元宵品种最多,花样最全,有不带馅的,有带馅的,什么桂花馅、豆沙馅、芝麻馅、奶油花生馅等等,应有尽有。人们在品尝元宵美味的同时,更享受着生活的甜蜜和团圆的温馨。

2021-02-2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32609.html 1 3 元宵节话元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