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18日
第A06版: 副 刊

书香盈镇话龙岗(上)

龙岗,地处水乡,东枕高邮湖,南傍铜龙河,古时又称“芙蓉冈”,原是高邮湖泥沙淤积而成的一片高地,犹如花瓣,状若芙蓉,因船民们经常在这里停息,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一个熙熙攘攘的小镇。小镇三面环水,碧荷万倾,芙蓉点点,遂成名副其实的芙蓉冈。

民间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不久,站在南京的紫金山上,发现江北离南京不远处常升腾起一股紫气,扶摇直上,数日不息。这股紫气被人称之为“天子气”,预示着又将出一位能人与朱皇帝争夺天下,一天不容二日,朱元璋立派谙熟地理风水、有地仙之称的刘伯温前去破掉这股“天子气”,以绝后患。

刘伯温领旨北巡,不日来到天长境内,发现紫气就是从芙蓉冈上升起的,贵人很可能就在此孕育诞生。于是就派人在镇上依八卦之形建了七十二眼砖井,密布于大街小巷和深宅院落之中,宛如七十二根铁钉把地脉牢牢地固定起来,使它不能松动,以期借用天上的七十二地煞星来降服“天子之气”,还把“芙蓉冈”易名为“龙岗”,取意龙不离水,一旦上岗就必定遭难,从此,芙蓉冈的“冈”字头上加了个“山”字,意在用一座“山”把龙狠狠地压住。

仿佛为了印证龙岗与龙有关,天长古代方志上还有两段传说:

清同治《天长县志篡辑志稿》记载:“龙象庵(位于龙岗镇),万历四十七年,僧悟满自峨眉来说一乘法,镇人为之建庵,时有龙见空中”。

清康熙《天长县志》记载:“万历四十七年六月朔,龙冈镇夜,龙见空中,须眉鳞甲毕露,光芒陆离。倾、黑云自西北来,龙附云转北而去,合镇见之(《旧志》王鉴堂太守云,时有峨眉僧来镇说法,故有此异)”。

民间故事不乏杜撰的噱头,但龙岗古镇文风倡盛、民风淳朴是实实在在的。

相传,“邑龙岗镇土地祠有树一株,不荣亦不枯,干色深黑似铁,故人呼为“铁树”,春夏皮色转白,如紫薇树,盖老柏之类。取些须焚之,其香不减旃檀。枝间偶发叶,人即谓之开花,或数年一见,镇中必发科甲(清同治《天长县志篡辑志稿》)”。

古镇不大,到清朝时也不过区区几千人,但“诗书传家”的文风经久绵延,出过戴府一状元、一门四进士等,书香盈镇,人杰地灵。

戴兰芬,字香、号湘圆,是天长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也是皖东地区唯一的状元。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生,其六世祖为明代进士,曾任云南楚雄知府等职。因触犯阉党魏忠贤而被罢官回乡,在沂湖之滨筑舍定居。父戴景和以教书为业。兰芬从小聪颖,读书用功,在父亲躬育下,6岁即能诗属对,14岁补博士弟子员,8岁为廪生,27岁在嘉庆戊辰(1808年)恩科乡试时,中了举人,一时英勃发,益发刻苦攻读。可是科举的道路并不平坦,戴兰芬在此后的10余年中,6次进京考试均名落孙山。道光二年(1822年),清王朝为清宣宗旻宁(道光皇帝)登基而专设恩科会试,戴兰芬第七次进京赶考,“入闱前一夕,魁星入梦”(清同治《天长县志篡辑志稿》),兰芬考中该科状元,夺魁天下,时年41岁。

兰芬中状元后,按惯例授翰林院修撰。皇帝在乾清宫召见他时,详细地问及了他的家世,戴兰芬在回答时讲了家中14代为秀才,使得“天颜甚悦”,遂加授“国史馆协修、功臣馆篡修”。时戴兰芬的母亲已去世,只父亲一人在天长。老父为防止儿子得志忘义,寄诗道:“百虑尽消樽有酒,一钱如爱我无儿”,兰芬得诗,即乞假还乡,迎父入都,朝夕请训,令无意外之忧。

道光八年,兰芬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为官清廉,取士公平,政声较好。道光十年,提督陕甘学政,十三年,奉调回京,升任翰林院侍读,转詹事府右庶子,充文澜阁校理,一生都和文字结缘。因清正廉洁,政誉可嘉,后又升任侍讲学士,不久病故,终年52岁。著述有《香祖诗集》、《望明轩诗赋》等。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因为战争导致滁州人口锐减,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发了迁户政令,下令从江南五府移入大量富室巨贾,定居在天长、全椒、定远、凤阳等地。龙岗陈氏始祖伯仁、伯汜公兄弟两家72口人,便是当时因此从苏州迁移到了天长北部,伯仁公居于白马湖北龙岗,仁汜公居于白马湖南季家桥。

明清以来,陈氏人丁繁衍,科第蝉联,仕宦俱有政声,一时门庭极盛。龙岗盛名的“陈门四进士”,实际指的是龙岗陈门陈伯仁、陈伯汜的后裔在清代取得的科考功名。

第一位进士陈灿出于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陈灿是汉人中少见的武进士,考取进士后被要求到户部观政。

陈门第二位进士出于公元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贡生陈斯泰的三儿子陈于豫顺利中了进士。陈于豫在担任黄河效用(修黄河的官)时,对黄河中下游尽心疏导,著有《河防辑要》,两岸民皆德之。康熙四十六年三月,帝巡视黄河,并御览《河防辑要》,赐联“两川风景同三月,千里江山入一家”以赞誉。康熙皇帝御赐对联,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据说陈于豫也由此调任山西汾州府知府。故而陈氏老三房的堂名,此后便由湖南堂便改成“赐书堂”。

陈门第三位进士出于1691年(康熙三十年),陈于豫大哥陈于荆也中了进士,谒选授广西永福县令。当时陈于豫二哥陈于冀亦补广东海康知县,与大哥陈于荆隔河而治,兄弟二人夹河为郡,且皆为官清正,人不敢以私事相求,一时传为佳话。

陈门第四位进士出于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接力棒传到了陈以刚的手里,不仅文采超群,而且政声斐然,名噪一时。

家谱有录,以刚“少孤力学,颖悟非常,十岁做诗,吐词即工,颇有宿慧”。嘉庆《重修嘉善县志•陈以刚传》记载:乾隆三年,陈以刚调任嘉善县知县,当时嘉善县商贾较多,市场上度量衡器具标准不一,陈以刚较正市斛,统一其标准,百姓称便,将陈以刚较正的标准市斛称为“天长斛”。

陈以刚告老还乡以后,更与地方文人终日饮酒作诗为乐,他与著名诗人袁枚往来酬唱甚多。陈氏家谱中还记录有郑板桥拜见陈以刚的趣事。

郑板桥是乾隆丙辰进士,和康熙朝进士陈以刚相比,属于晚辈。板桥慕贤若渴又恐遇到欺世之徒,某天装扮成一个磨镜工人,手拿串铃,来到陈府门前叫唱“此物生来七八截,一声响来一声歇”,陈家的下人当时在井边搓衣服,就笑起来说“这算什么诗啊”,板桥接唱第三句“声声传入广寒宫”,又不觉使听的人注意起来了。当唱到第四句“嫦娥捧出一轮月”时,端坐在堂中的陈以刚按耐不住了,连忙出迎,握着郑板桥那常握画笔,指关节间已磨出老茧的手说“先生不凡也,定是找我来了”。陈以刚兴起惜才之心,招板桥至府内谈得非常投契,引为至交,特地留他在家住了20多天,陈、郑二人自此往来甚笃,郑板桥也因此在天长留下不少真迹。

陈以刚著有《池阳人物志》、《烛门诗集》、《觅闲草》、《国朝诗选》等,暮年论益精纯,境益古淡。

说起陈门后人,还有一位才女不得不提,她就是陈于豫的女儿陈珮。相传公元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冬日里的一天,陈府的万夫人梦见了一位神仙赠予她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醒来后,万夫人就产下了一女。此时,老爷陈于豫还在书房里读书,见丫鬟前来报喜,赶紧扔下手中的书就直奔卧室而去。听夫人说是梦中神仙赠玉后而产下的女儿,陈于豫喜滋滋地将小女取名为“陈珮”,在陈珮及笄之时,父亲又将她取字为“怀玉”。

幼承庭训的陈珮,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七岁时就已熟背唐诗和宋词了,而且还懂得了声韵。10岁能作诗,少有才名,嫁于扬州才子江昱为妻,门当户对,琴瑟和鸣,可惜红颜薄命,年仅二十二岁即病逝于扬州,撰《闺房集》(诗词各一卷)存世。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陈氏后人的文化故事仍在继续,作家陈源斌、陈立新(笔名苏北)等,在新的文化领域默默耕耘,继续传承弘扬着陈氏遗风。

如果再往前追溯龙岗人物,不得不提到明朝三部尚书金纯。先祖金国宾,元代龙岗人,世代行医,时号“龙岗金氏”,其子金朝贵迁居泗州仁信乡(今泗洪县龙集乡应山村),金朝贵之子曾返乡任天长医学教谕,自其孙金纯始,才有从仕之人。金纯父亲金炳文是个有见识的人,他深知医身者易、医心者难,可医人之病却难医国之病。他希望自己孩子能成为国之栋梁。受家庭的影响,金纯的头脑里从小植下了精忠报国、匡扶社稷之根。

金纯出仕以后,先后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功勋卓著。其中最大功绩有两项:一是为建造京城筹划、采伐、运输大量木材;二是奉命治理黄河故道,疏通运河,恢复南北漕运。

金纯去世后,朝廷追认其治河之功,赠封山阳伯。明泗州知州桂守祥在《金尚书碑记》中这样评价金纯:“金公历事四朝(今人考证为五朝),尚书三部(礼部、工部、刑部),生为官客,卒赠山阳。征则远涉于沙漠,考核则又安乎川蜀,至于修河济漕之功,尤国家所赖者,谓文武全才,勋业最著者耶”,可谓一语中的。 (未完待续)

○骆跃泉

2021-02-18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32345.html 1 3 书香盈镇话龙岗(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