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10日
第A06版:天长新闻

移风易俗绘新篇 乡风文明新风尚

——天长市多措并举力推移风易俗

天 宣

天长,是全国文明城市,也是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和全国文明实践“先行试验区”。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农村操办红白喜事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在不同程度上滋长和蔓延。对此,天长市下决心顺应民意,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先后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同时还把移风易俗攻坚行动列为2020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之首,多管齐下,力推移风易俗,形成了乡村文明新风尚。

协商自治 多方共治除陋俗

1月15日,千秋街道园林社区的一位老人去世,其家人正计划气气派派地办酒。居委会知道信息后,按传统风俗前去慰问丧者亲属,然后向家属宣传市里有关移风易俗文明办理红白事宜的规定,通过深入浅出说事论理,家属最终同意丧事简办。

去年至今,园林社区共有14起丧事,经过社区协商治理委员会劝导教育,都实现了简办。而这是天长市大力推行村社协商共治工作机制,大家事协商办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市改进村社自治方式,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市174个村社建立“一会一队一约”工作机制,“一会”即村社红白理事会,一队即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小分队,“一约”即村社红白喜事公约,着力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它事不办”的良好社会氛围。

“尤其在丧事简办方面,我市充分发挥‘协商共治’作用,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厚养薄葬,全市农村殡葬火化率达到98%以上。”天长市民政局长朱宏文说。

文明实践 兴起乡村文明风

针对一些乡村存在“大操大办红白喜事、比阔气、讲排场”的现象,天长市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移风易俗、基层社会治理、全国文明城市提升行动有机融合,打好“建、管、用”三张牌,充分利用好辖区内文明实践基层站所的“一场两堂三室四廊”以及文化广场、喜庆堂等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发挥民政、农业、工青妇等部门和群团组织以及文化志愿者联合会等力量,组织开展农家院落宣讲、家风故事会、“我们的村晚”等一大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在天长城乡,移风易俗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天长市的近6000名文明实践志愿者们行动起来,走村入户开展全方位、无死角的宣传,树文明新风的理念深入人心。

“富有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仅传播了文明好声音、传递了文明新风尚、提升了文明素养,还增强了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百姓创新创业热情,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动人局面。”天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朱慧琳说,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贤理事,“理”出文明新生活

2019年底,芦柴村“两委”决定,由村干部带头,请“五老”乡贤具体操持,最终制定一部新的“乡风文明公约”。与此同时,村里成立了“新三会”,依托乡贤理事会带动、村民群众共同发力,移风易俗树新风。在村里乡贤理事会推动下,一年多来,逢年过节或办红白喜事,村民已经习惯不再燃放烟花爆竹,仅此一项,全村就节省60余万元。

近年来,在天长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大力支持、推动下,全市174个村社都成立了一个由“五老”乡贤组成的“乡贤理事会”,他们不仅在化解矛盾、和谐邻里关系、促进孝老爱亲等方面积极作为,在移风易俗、婚丧喜庆新事新办上也发挥重要作用,备受大伙信赖和尊重,“有啥大事就找‘乡贤理事会’”,在全村(社区),乃至在全镇、全市叫得响、出得名。

推“四德榜”,树立道德风向标

“今后,一定要加倍孝敬公婆,让儿女们照着咱的样子做,知孝道、做善事、爱节俭,争取继续上榜。”万寿镇张安村有名的“孝媳妇”吕家兰瞅着“四德榜”上自己的头像可自豪了。

三年前,天长市就结合乡情实际,紧扣“诚德、爱德、仁德、孝德”四个重点,建立“四德榜”。近年来,天长市扎实做实做好移风易俗“四篇文章”,营造出党风正、民风淳、人情少、负担轻的政治社会新生态。去年该市乡村群众主动取消了计划筹办宴席近一万户。仅铜城镇,去年全镇红白事宜共节约开支近2亿元。

“近年来,我市顺应民意,创新方法,因势利导,全覆盖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促进乡风文明,卸下了乡村群众沉重的经济和身心负担。”天长市委书记邓继敢如是说。

2021-02-10 ——天长市多措并举力推移风易俗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32187.html 1 3 移风易俗绘新篇 乡风文明新风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