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10日
第A03版:副刊

牛年话牛

□江文林

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

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

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粟。

稼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

——宋·梅尧臣《耕牛》

牛,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朋友。在深圳市政府的门前,有一头拓荒牛的雕塑,象征深圳人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把一个不知名的小渔村,建设成为一个名闻世界的大都市。在这里,牛是人们最崇拜的对象。

牛的图腾崇拜可追溯到四千年前。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混沌初分时,是老鼠先咬开天,牛又辟出了地,然后才有了人和万物。神话传说中将“牛郎星”定为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人认为牛拥有“五行”中土属性和水属性的神力,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五行”中讲水能生木,所以牛的耕作能促进农作物生长;又讲土能克水,所以大禹治水时期,每当治好一处水患,就要把一座铁牛或者铜牛沉入水中,以镇水患。闻名遐迩的黄河铁牛是最有力的证实。

牛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牲畜,被称为“六畜之首”。牛体态雄健,温顺善良,吃苦耐劳,忍辱负重。中华民族自古就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全椒民间流传每逢农历四月二十这天,会为耕牛过“神牛节”。牧童会釆集野花编成花环挂在牛角上,这一天牛不耕作,牧童牵牛嬉游田野,薄暮始归,给牛放假。农家会在牛角上挂一些牛喜欢吃的食物慰劳耕牛。人敬牛德,牛通人性。当剥开粽叶喂牛时,勤恳劳作一年又一年的老牛,往往会流出感动的泪水。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牛被作为役使,与人朝夕相处,温饱攸关。在小农经济时代,一头牛可以说是一个农户的全部财产,因而农民视牛如宝,敬牛如神,爱牛如命。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虽然农业机械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但在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牛仍然作为农民劳作的伙伴。伴随生产力的发展,有些地方的牛虽然退出农业生产舞台,但作为奶牛,仍然在继续为人类贡献出乳汁。

全椒民间还有“鞭春牛”习俗。陆游《剑南诗每逢立春节气稿·春日》诗中就有“老夫一卧三山下,两见城门送土牛”的诗句。宋代程公许《沧州尘缶编·立春》亦云:“月坠霜空发上亭,土牛今日却鞭春”。清代刘春池也吟有这样的诗句:“门前久已无车马,尚有人来送土牛。”《燕京岁时记》载:“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在塑制春牛时,人们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至今,“鞭春牛”的习俗在全椒民间仍广泛流传。

牛在农业生产中地位极高,一直被视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股市好就是“牛市”,人厉害就是“牛叉”。

牛不仅卖力气、卖颜值、卖萌,还有很多其他的政治含义。比如唐代李峤的这首《牛》:

齐歌初入相,燕阵早横功。

欲向桃林下,先过梓树中。

在吴频喘月,奔梦屡惊风。

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

这首诗里面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屌丝逆袭成功的故事——齐歌入相。

春秋时期的宁戚,他有一次放牛时,敲着牛角唱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宁戚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刚好被路过的齐桓公听到,转身说“跟我走吧!”宁戚因此得以拜相齐国。像明太祖朱元璋、齐国大司田宁戚那样,很多的帝王将相都是从放牛娃做起的,可以说牛儿们见证了无数的屌丝逆袭。由此来看对牛可不能小视,每个牛背上都可能坐着这个国家未来的领导。其实,在“齐歌入相”“屌丝逆袭”的背后,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没有朱元璋、宁戚“头悬樑、锥刺股”的刻苦,哪来的“屌丝逆袭”?没有朱元璋、宁戚的“牛角挂书”,哪来的“齐歌入相”?

人们离不开牛,歌颂牛,崇拜牛。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这种孺子牛的公仆精神正是今天中华民族所需要的,也是目前社会最缺少的。如果我们的各级各类干部,人人都有“孺子牛”的精神,体民情,解民忧,视百姓为衣食父母,勤勤恳恳为民造福,踏踏实实为百姓做事,我们的社会将到处充满阳光;如果我们的干部都有拓荒牛的精神,吃苦耐劳,不计名利,忍辱负重,进取开拓,那么我们的农村变化会更快,我们的城市会变得更好;如果我们的干部都能像勤奋的奶牛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我们的人民将幸福无比,我们的国家发展就会更快。

我们敬重牛的美德,我们更崇拜牛的公仆精神!

2021-02-10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32108.html 1 3 牛年话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