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9日
第A02版:综合新闻

来安县龙山村坚持人尽其“才”人适其“岗”

兴了乡村,富了乡亲

全媒体记者张开兴 通讯员戴义敏

2月5日上午,春节前夕,来安县施官镇龙山村不长的街道上,看热闹、买年货的人群,让平日略显寂静的山村仿佛一下“热火”起来,浓浓的年味弥漫其中。

“支书记,明年我还是想找块地方,养几头母猪,你们得支持我。”街边的村部办公室,一位老大爷却“逮”着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支荣鑫,跟她畅谈起今年的“发展大计”,希望得到更多的帮扶。

老人名叫王宝祥,今年71岁。“那时候一个人带着三个娃,因为身有残疾,只能靠着种庄稼、打零工,维持着一家的生活。”王宝祥告诉记者,最困顿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及时伸出了温暖的“手”。根据政策,王宝祥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接着,他把土地流转出去,干起了轻巧活,养起了鸡、鹅。

2020年,王宝祥养殖的200来只鹅销售受到疫情影响。支荣鑫和帮扶干部王正知晓消息后,立马化身“推销员”,微信群、QQ群,四处寻觅销售途径,几方助力,很快售卖一空。

种养有补贴,销售有帮扶,意外有保险,辛苦一年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钱。几年下来,每年2万元左右的收入,让王宝祥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子女或工作,或成家,都不需要他操心了。”支荣鑫说,看到老人年纪已大,土地全部流转,新家搬到了街上,发展养殖一下也没了地方,就建议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他还是有些不服输。

“政策这么好,不能躺倒不干。”王宝祥说,国家的政策就是要让你富,你不想富不管,对不起国家。“现在城里人稀罕农村养的土猪,我花2万元本钱,养几头母猪,多出几头猪仔,按现在的行情,很快就能回本,剩下的就是赚了。”

在龙山村,类似王宝祥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而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这里曾经是一个无好风光、生态资源、特色产业的‘三无’贫困村。”支荣鑫说,作为施官镇唯一一个贫困村,尽管已经实现村出列、户脱贫,但脱贫只是基础,实现乡村振兴才是最终目标。

怎么办?如何干?支荣鑫告诉记者,村“两委”在谋划龙山发展时,坚持认为,一定要让有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想发展产业的在家发展产业,两者皆不靠边的,也得“量身定制”工作岗位,人尽其“才”、人适其“岗”,以奋斗姿态迈步小康大道。

龙山,靠近来安县城,与南京接壤,鸡鸭鹅、土猪以及各色山货颇受外人喜爱,村里就支持有想法的群众,发展产业、利用种植养殖,增收致富。劳动能力弱的、外出不便的,村里还不断开发出公益性岗位,不让群众没有就业机会。从传统农业里“掘金”,让特色的芝麻油飘香八方,龙山村还充分发挥扶贫产业资金的作用,“结盟”两家米厂、一家油厂,仅此一项,年均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40万元左右。

18万、30万、50万……如今的龙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已从村出列时的不到10万元,发展到如今的68万元。

“振兴乡村,关键在于产业,产业不兴旺、乡村难振兴。”支荣鑫说,有鉴于此,龙山村在谋划下一步发展时,既注重做到政策、帮扶不断档,让困难群众稳定脱贫、致富有路,又做到延伸传统农业的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我们已经形成了6个‘千亩’计划,打算重点发展芝麻、草莓、苗木、水面养殖和订单粮食生产,做到既不丢了粮食生产这个根本,又让已有的芝麻、草莓、苗木、水面养殖打出品牌、稳定增收,深度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2021-02-09 来安县龙山村坚持人尽其“才”人适其“岗”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31976.html 1 3 兴了乡村,富了乡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