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80后”女干部支荣鑫,从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选派到来安县施官镇龙山村任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第一次听到“龙山村”这个地名时,浮现在支荣鑫脑子里的是一幅“山如龙行、云遮雾绕、乡愁悠悠”的美好田园画卷,但当她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才发现这里是个一无美好风光、二无生态资源、三无特色产业的“三无”贫困村。这也是施官镇唯一一个贫困村,全村面积约20平方公里,辖28个村民小组,全村1815户4858人,2014年以来,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3户206人,其中老弱病残103户187人,占比达90%以上。
但眼前的一切,没有使支荣鑫退缩,反而激发了她的昂扬斗志。“来便来了,哪有退路?驻村书记就是来‘啃硬骨头’的。”支荣鑫信心满满地说。在她看来,自己虽然对基层工作不熟悉,但是眼下的农村,上有乡村振兴战略和各项扶贫政策,下有基层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只要自己踏实干、带好头,一定能大展拳脚。
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刚到龙山村的时候,村民对这个新来的第一书记并不“感冒”。“小丫头片子,花拳绣腿,能有多大作为啊?”“市里来的,哪懂什么农村工作,不过是上头派下来镀镀金的。”……一时间,闲言碎语甚嚣尘上。
支荣鑫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她明白行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村以后,支荣鑫坚持吃住在村、工作在村,一门心思全部扑在村子的建设发展上。刚进村的那段时间,她挨个跑村民组,尤其是贫困户家庭,每户必到。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村子被她跑了个遍。就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下队”过程中,她全面掌握了村里的情况,同时也“尝到了”泥泞的小路、坑坑洼洼的断头路的滋味,这也让她意识到了要想村里富,必须得先修路。
龙山村三面环山,道路出行成为制约该村发展的重要瓶颈,支荣鑫决定就以修路作为村里脱贫致富的一个突破口。该村山路多,路边到处散落着粉石块,这是铺设砂石路的好材料。于是她在征得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同意后,动员村民自主拖运粉石块,用机器碾碎给老百姓铺路,既省钱又省力,一下子就解决了近10千米的泥泞道路问题,让群众出行不再“拖泥带水”。同时,结合“一事一议”和社会帮扶工作,用一年多的时间,为道路新建了178盏太阳能路灯。“别说,咱支书记还真有点能耐。你瞧她来这几年,村子变化还真不小。道路宽了,村子干净了,群众的口袋鼓了,真希望支部书记再干个几年。”村民王丹丹对支荣鑫几年来的驻村工作竖起了大拇指。
道路宽了,脱贫致富的门路也就广了。龙山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村里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多以水稻、小麦种植为主,种养殖业不成规模、没有特色,支荣鑫敏锐地觉察到这一薄弱环节,于是她和村“两委”班子深入研判了村里的农业现状,立足本村实际,决定带领群众大力兴建村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全村共新建钢构大棚43个,180千瓦的光伏电站1座,日处理90吨大米烘干厂1家,年产600吨的麻油生产厂1家,每年为村集体增加近40多万元的收入,龙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4年前的9.29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52.5万元。在此基础上,该村将“贫困户、大户、企业、村集体”结成利益共同体,探索出一条“构建利益共同体”资产收益扶贫方法,实行“租金保底+务工收入+股份分红”等方式的收益分配机制,贫困户增加了收入、企业上了规模、贫困村拥有产业。这一做法,入选2019年安徽省财政厅资产收益扶贫典型案例。
在第一书记的岗位上,支荣鑫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她给村民们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龙山村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30万元;2019年更是迈入50万元大关;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68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08户197人,已经全部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