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7日
第A03版:副刊

古寺今朝

□李廉洁

古寺原名曹庵,因碑文、传记、典籍等遗失无存,具体曹庵始建于哪个年代,已无从考证,只知道它始建于清初(公元1643年),当时庵内设有大殿,供奉菩萨,住有许多和尚,香火旺盛,因社会与时代的变迁,它毁于1973年,历经330余年风雨沧桑。拆除古寺时,工人们将主屋中梁撬开,发现中梁记录着许多文字,可惜工人们多数都不认识,只认得大清元年建造一行字,这才知道建庵具体年代,这也许是当时工匠们有意识安排留给后人的证据吧。

古寺见今朝 过去今朝皆古事

虚华当实境 后来实境亦虚华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汤家父子从江苏六合云游到安徽全椒三汊河,或许因生计不济,便来到曹庵侧屋居住,当时汤父(汤金刚)是一位有识之士,属于文人墨客夫子之类的人物,写得一手好书法,知识渊博,举止文雅,受人尊重,以教书育人为生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多次与他聊天,得知他和毛主席同岁,他非常喜欢毛泽东诗词,童年时代我没有读过书,但在八年军旅生涯里,部队培养了我,也有幸读完《毛泽东选集(1-4卷)》,并能熟记毛泽东32首诗词的全部内容,所以我们聊起来有共鸣,算忘年交。当然,我不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有着极其成熟的人生观和广博的知识,他的许多话语掷地有声,给我许多做人的启示,他儿子汤毓春随从父业,也选择教书育人,我虽未跟他上过学,但见面总以老师相称,在偶尔的闲聊中,总能得到愉悦和快乐。他们父子秉承老子处世哲理,宽厚仁慈,谦虚柔和,只有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才能行走无忧。他们已离世多年,汤毓春有位贤内助陈秀英,也已耄耋之年,但身体很好,为人知书达理,勤劳俭朴,持家有道,四世同堂,一家人温馨相处,舒心生活,属于殷实人家,只有这样的家庭,才能培育好下一代,为国家贡献人才。2000年,汤金刚重孙汤宁生以优异成绩考取成都科技大学,读完研究生后被分配到南京国家高科技单位工作,成为国之栋才,备受邻里人称羡。

曹庵正前方30米处有棵银杏树,约4人合抱才能围拢,树高约30米,共有9根主枝杈。银杏古称白果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时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别称“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具有较高的观赏、经济和药用价值,全身是宝。银杏树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裸子植物,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因此被当作植物界的活化石。此树究竟有多大年龄,已无从考证,听前辈人说它有一千多岁,在外地说三汊河也许人们不知道,但说到曹庵白果树,人们都说知道。可想它的声誉有多么大,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从军营探家,当汽车行驶到全椒界首高坡时,迎着初夏的阳光,我远眺南方,相距近20里就看到黑洞洞一蓬,我顿时知道那是白果树,是我的家乡,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遥想当年与同伴在它树下纳凉玩耍,深秋季节在它脚下捡拾白果,在它跟前我度过多少美好的童年时光,所以我深深眷念它,它是我们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科技还不够发达,就因为它的高大而被定为飞行航标。近些年,它已很少结果。由于当时缺乏保护意识,在新中国成立几十年里,银杏树先后被砍下几根树杈,加速了它的衰老,当前急需壅根培土延续生命。

它穿越千年时空,在那无声岁月里,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度兴衰沉沦、潮起潮落。它送走了多少人间过路客,它的生命比我们每一个平常人生命更有价值。我人微言轻,只能呼吁社会各界的人们为它壅根培土,使它的生命延续更久,留于后人景仰。

2021-01-27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30246.html 1 3 古寺今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