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0日
第A03版:专题报道

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按下滁宁跨界毗邻区建设“加速键”

张亚滨 委员

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指出支持“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一年多来,在中共滁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抢抓这一重大机遇,毗邻区域建设多项任务得到落实,取得实质性成效。在看到这一工作取得进步的同时,深切感受到仍然存在共建难、推进慢、成果不多等问题。为打通这些痛点、堵点,建议做好“加减乘除”法,按下滁宁跨界毗邻区建设的“加速键”。

一、做好“加法”,深度拓展合作对接路径。让两地认可的组织协调机构真正运作起来;建立对接服务毗邻区工作研究小组;设立“跨界毗邻区合作发展咨询委员会”;加强基层合作对接。

二、做好“减法”,不断优化“亭满意”营商环境。跨界毗邻区先行先试;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误环境;加强“品质滁州”建设;创新招才引智办法。

三、做好“乘法”,高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对接好南京十四五规划编制、《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实施方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重点围绕长三角特别是南京的“441”主导产业定位,深化产业分工协作;全面对接长三角地区特别是南京市主导产业布局,与南京在同一产业的不同环节之间建设专业园区;在上海或南京建设科技“飞地”。

四、做好“除法”,持续打通互联互通屏障。滁宁跨界毗邻区继续深度推进“025”区号、公交联运、养老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及卫生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城市共建养老服务、教育资源共享共用、强化市民卡功能等;推进滁宁城市轻轨南京段开工建设,加快滁州港集装箱运输喂给港建设,探索滁州—上海海铁联运班列等;要充分借助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长三角联席会议办公室、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等机构机制,发挥人大、政协作用,开展两地联合视察、调研、监督等,建立统一信息发布和披露制度,推动问题高效解决。

抓住战略机遇 推动滁州高质量发展

戴 颖 委员

滁州如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对于推动滁州高质量发展,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产业布局上发力。一是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重点发展智能家电、健康食品、先进装备、新能源、新型化工、硅基新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按照集群化发展方向,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二是推进“一区一基地”协调发展。“大江北”协同发展区要加快融入南京都市圈,立足顶山—汊河新型功能区、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等重点发展板块,加快和南京江北新区产业的协同发展、优势互补。西部大工业基地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两大战略机遇,大力推进基地进一步发展,在工作机制、产业联盟、信息共享以及政策上不断寻求突破。

二、在开放创新上发力。一是加大政策支持。重视政策在创新发展中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细化梳理中央和省、市创新扶持政策,创新出台管用的支持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滁州特色创新政策体系。二是加快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加速建设高教科创城、原创科技城等一批高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智能家电、硅基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打造众创空间体系,扶持小微创新企业、大学生创业团队。三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待遇和科学完善的管理发展制度。

三、在城市建设上发力。一是充分发挥规划导向作用,主动加强同周围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空间建设、国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的相互衔接,建立统一协调、定位清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空间规划体系。二是推进对内对外的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建设,扩大5G等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管理、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范围。三是精心设计建设城市整体风貌,让滁城基础设施建设与先进城市水平接轨,实施“一河两湖一山两城”建设工程,彰显滁州独特魅力。

站在新起点,创城夺牌后怎么干?

叶素健 委员

2020年11月,滁州市荣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了“一举夺牌,首创全胜”目标。创城夺牌之后怎么干?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建长效机制,促“全面提升”。要高位推动,谋深谋实。“十四五”规划中,要制定详细的年度规划、专项整治方案等,明确职责节点、强力推进落实。要持续投入,提基提质。“十四五”要继续加大投入,提升基础,提升品质。要全民创建,提升素质。加大各级“好人”、“道德模范”评选,加强志愿服务宣传,带动市民文明素质全面提升。

二是推精细治理,立“滁州规矩”。要强化以人为本。把影响城市发展、群众不满意的痛点、堵点、难点挖出来解决好,为群众提供精细化公共服务。要完善城管体系。构建“大城管”、“大文明”新格局,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工作平台。要强化智能手段。建立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通过信息资源和各类数据整合、共享和运用,实现城市管理更智慧。要强化依法治理。依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难题,探索更多城市管理的“滁州规矩”。

三是提文明标准,清“创建死角”。要着力查找不足,解决突出问题。在居民小区管理上,健全完善物业企业考评办法和失信惩戒退出机制,选优配强业委会成员,发挥好纽带作用。在背街小巷管理上,市容等部门要健全考核机制,加强监管,推广“街巷吹哨 部门报到”做法,建立共建共治机制;在交通秩序管理上,交警部门要强化宣传引导,依法严管,引导人们文明出行;在经营秩序上,市场监管部门以评促管,引导文明规范经营。

四是聚各方力量,固“创城成果”。要发动全员参与。从群众最迫切需要出发,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提高市民创建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要推动压力传导。加强督查不放松,紧盯问题整改。强化考核和激励,推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要强化舆论监督。坚持氛围营造和监督曝光两手抓,大力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全力提升我市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马有山 委员

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促进经济发展,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措施,起到积极作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与发展需求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效支持,要以”十四五”规划编制为契机,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使其能够适应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需要。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积极构建农村金融信用体系。要加大社会诚信建设力度,将社会诚信建设与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开展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建设工作,倡导诚信价值观。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加大对恶意逃避金融债务的借款人的打击力度,维护金融机构正当权益。

二是协力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地方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当地企业发展实际,多渠道、多方式引进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加强政策指导,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小微企业及农户产权特色和经营特点,灵活创新融资方式;着力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建设,特别是农业担保机构的建设要不断丰富内涵,增强功能。企业要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员工内部持股、吸收民间资本、大小企业合并等多种方式,改变县域中小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的现状。

三是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要支持金融机构下沉物理网点或者增设自主设备,为其在乡镇设点开辟绿色通道,放宽准入标准。同时在存款资金、金融品牌推广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适当下放审批权限,摒弃“零风险”观念,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户的不良容忍度。

四是努力提升农村金融监管水平。金融监管部门要利用政策扶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对农村金融组织要执行有差别的监管政策。在确保能够实施有效监管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门槛,允许更多的民间资金从事“三农”金融服务,引导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培育会展产业 拓宽招商场景

王永军 委员

“会展”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新兴产业,据统计,2019年我国会议产业规模达1.98万亿。随着我市综合经济实力、产业优势、区域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建议“十四五”期间,将“会展产业”纳入培育型产业进行统筹谋划。

一、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对现代服务业而言,会展产业不但可以促进交通运输、宾馆、餐饮、购物、旅游等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拉动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二)对提升城市品牌力而言,一个城市举办外来会展的多少,是衡量城市影响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综合能力的深度测试和综合实力的象征。(三)对招商引资而言,会展是最直接、精准、高效的场景之一。(四)就基础条件而言,我市在同等级城市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二、实施路径:发展我市会展产业,建议按照“先引导、再培育、后发力”的路径,循序渐进的推动。1.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先把外来会议引进来。重点支持三类会议,一是促进招商引资的会议,以企业家为参会主体,瞄准800多家“中字头”的行业协会等。二是提升城市影响力的会议,如国际组织和政府间会议、重要的行业性会议、重大的技术交流会、知名品牌发布会等。三是拉动消费的大中型企业的招商会、年会等。2.明确归口管理,整合会务资源。树立“招会”即“招商”意识,组织善于会议招商的精兵强将、模式、资料。同时调动全市宾馆、会务、旅游等行业资源,树立多赢理念,形成支持我市会展产业发展的合力。3.逐步提高会展承载能力。服务机构方面,高档会务公司缺乏,目前还需要从南京、上海等地聘请。人才方面,策划、影像、演出、同声翻译、礼仪等专业人才不足,建议在滁院校关注会展人才的培养。4.适时建设“滁州会展中心”。我国会展产业区域化、多元化发展态势,已经打破了大型活动、高端会议只能在一线城市举办的格局。适时规划建设一座规模恰当的“滁州会展中心”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建设长三角农业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曹 阳 委员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我市加快发展和崛起的重要机遇。发挥我市多地与南京接壤的独特区位优势,在南京毗邻区域建设以融入南京都市圈为主要内容的长三角农业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无疑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选项,必将产生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滁州在南京毗邻区域建设长三角农业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它的定位: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粮食生产优势,以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为重点,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打造长三角“米袋子”。加强57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高生产技术和健全服务体系。推进优质专用品牌粮食种植,持续打造“滁州虾稻米”产品品牌。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实现优质专用粮油的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二是立足城郊型农业定位,走发展林下经济、观光农业、郊区农业路径,发展设施蔬菜和低碳循环养殖业,打造长三角“菜篮子”。统筹规划蔬菜产业发展,加强畜禽、渔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菜篮子”加工流通企业,完善产品采购和物流配送功能,共建长三角3小时、南京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生产设施提档升级,推动“菜篮子”生产现代化、智能化、数据化。

三是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提升工程,打造长三角“后花园”。发挥丰富的特色产业品种优势和独特的江淮分水岭生态优势,扶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聚集村、休闲农业园、休闲农业合作社。大力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村庄和宜游宜养的乡村景区,加快形成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创建一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

持续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吴晓健 委员

近年来,我市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先进地区比,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是进一步聚焦招商环节。抓紧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招引一批龙头企业项目以及生产高端和终端产品的好项目好企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建立常态化招商机制,完善招商引资策略和奖励激励机制,构筑全社会全员招商大格局。

二是进一步聚焦政府服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负面清单化管理,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对标提标先进地区做法,打造全省、全国最优政府服务网络。强化项目、企业管理服务,增强服务实效。

三是进一步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捷的水陆空立体大交通体系。加快物流通达工程建设,合理布局一批高端、快捷的物流网络。全面提升城区道路绿化、美化、彩化、亮化程度,建成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四是进一步聚焦资金支撑。出台一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加快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服务平台建设,引导金融服务机构、中介评估机构,创新更多的服务产品,吸引一批信誉度高私募、基金、风投资金,鼓励企业到多层资本市场融资。提高政府资金运作水平,对前景看好、科技含量高的重大项目,要果断主动出击,占领制高点。

五是进一步聚焦品牌打造。高水平建设“云上”行政服务中心、社会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区域性数字经济中心等服务平台。鼓励协会商会广泛参与政府规划、公共政策、技术标准等。加强对行业协会商会的服务指导。

六是进一步聚焦氛围营造。持续做好“亭满意”品牌宣传,加大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表彰奖励力度,让企业和企业家获得社会的尊重。加强自媒体建设,积极引导网络健康发展。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营造优秀的营商环境氛围。

当好“协商”大使 尽力履行职责

王沿淮 乡镇政协委员召集人

明光街道是明光市城关街道,辖区各级政协委员184人。作为街道政协召集人,我努力当好“协商”大使,较好地履行了职责。

具体做法:一是搭平台、显特色,“小平台”发挥“大作用”。面上抓覆盖,在13个社区、5个行政村全部建立委员活动阵地。线上促延伸,推进委员进社区活动由“社区(村)向小区(村组)”延伸。点上显特色,各社区委员活动室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协商,成效明显。二是激活力、增实效,“软任务”变成“硬指标”。落实委员履职考核制度,进行量化考核,激发委员履职活力。三是当帮手、精选题,“微协商”助推“大治理”。围绕“群众点单”开展协商。2020年,收集各类意见建议160多条,通过微协商解决80余件群众反映热点难点问题。围绕“党政派单”开展协商。政协召集人积极发挥委员作用,助力党委、政府,当好“帮手”。2020年,通过微协商活动共化解信访案件20余起。围绕“委员荐单”开展协商。委员进社区收集到居民普遍反映、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召集人及时组织委员研究,确定微协商议题。

工作成效和几点体会:一年来,通过开展“委员进社区,常委在行动”活动,取得了三个方面明显成效,一是搭建了委员履职的大舞台;二是架起了党群关系的连心桥;三是探索了基层治理的新模式。我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做好街道召集人工作,以下三点至关重要。一是党委重视是前提。领导重视,委员尽事,方能成事。明光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政协召集人工作,建立“三个纳入”机制,确保“委员进社区”活动落到实处。二是把好角色定位是关键。作为街道政协委员召集人,要找准自身角色定位,强化职责担当,理真气壮地把工作做好。三是委员当主角是重点。作为街道政协委员召集人,要切实把委员“召起来,商起来”,主动谋划,统筹安排,让委员唱“主角”,去发挥作用。

政协委员进社区 履职担当新作为

李家顺 委员

去年,市政协开展“委员进社区,常委在行动”活动,将家住滁城的236名市政协委员分成18个小组,每组联系一个社区,较好地完成了政策宣传、凝聚共识、身边协商、办理实事任务。

“委员进社区,常委在行动”是委员履职新舞台。

一是社区提供新舞台,社情民意更畅快。各小组委员分别集中向社区“打卡”报到,就群众关心关注的眼前事、身边事,问实情、听建议。各小组针对性列出工作清单,确定工作方案。

二是走访宣传两结合,丰富多彩双获益。18个小组委员结合自身特点,宣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国“两会”精神和市委“两重”部署等,同时,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100多件。

三是政协搭台“微协商”,解决问题众帮忙。市政协探索制定了“微协商”工作流程。各委员小组结合社区和居民反映的问题,经研判后认为可能解决的情况下,以市政协名义搭建“微协商”平台,开展“微协商”40多次。

“委员进社区,常委在行动”是履职担当新作为。为使“委员进社区,常委在行动”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对于2021年此项活动,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服务基层应有新作为。对通过办理好事实事、“微协商”方式解决的小区共性问题,今年可以主动帮助其他社区、小区寻求解决途径方法。对已开展的送法、送医进社区等惠民活动,可在各小组中交流,到有需求的社区组织开展。通过主动工作、创新作为,形成最大合力。

二是参与基层治理应有新作为。围绕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政协委员要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建章立制等方面多做工作,为基层治理贡献力量和智慧。

三是凝聚共识应有新作为。可采取宣传国家特别是滁州市“十四五”规划内容、宣传已经实施的《民法典》等,结合办好事实事、“微协商”活动,让基层居民感知现实进步,了解美好未来,激发出继续共同奋斗的激情。

织密疫情防控网 筑牢健康防护墙

蒋 玲 委员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疫情防控见事早、措施准、行动快,多项工作做在全省前面、走在全省前列。但进入秋冬季以来,境外新冠肺炎疫情加速蔓延,国内点状散发疫情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特别是春节即将来临,“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任务更加艰巨。我市疫情防控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确保疫情不反弹。

一、紧盯“两源头”,强化“人”“物”同防。一是紧盯境外来(回)滁人员管理,做好入境前远端防控和入境后闭环管控,从严执行“14+7”健康管理。二是紧盯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强化进口冷链食品运输、储存、生产加工、销售全程防控和追溯管理,做好从业人员个人防护、健康监测和定期核酸检测工作。

二、立足“三严格”,推动关口前移。一是严格人员流动管控。发布《致全市外出务工人员的一封信》,倡导务工人员留在当地过年,同时倡导本地企业不放假、外地员工不返乡。二是严格旅途风险防控。落实场站码头及交通工具消毒、通风,乘客及一线从业人员全程佩戴口罩。三是严格大型活动监管。按照“非必要不举办”的原则,严格审批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展览展销等活动。

三、突出“三强化”,筑牢防控网络。一是开展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监测,促进信息互通共享,及时采取针对性处置措施。二是强化社区网格化管理,做好返乡人员(特别是从事进口冷链食品相关人员)、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入境人员等重点人群的信息排查登记工作,严格落实核酸检测和健康管理措施。三是强化公共场所防控措施落实,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应限时限流。

四、做好“三引导”,增强防控效果。一是引导重点人群开展疫苗接种。二是引导提供便利化服务,增加网上申请、办理政务服务事项。三是引导公众健康生活方式,做到少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分餐制、用公筷,有症状、快就医。

扩大城市规模 加快市区人口增长

张文帅 委员

近年来,滁州经济快速发展,总量跻身全省第三。但与此同时,城市人口与发展不匹配问题突出,城市人口总量不足、城镇化率偏低成为制约滁州发展的瓶颈之一。加快市区人口增长、扩大城市规模,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一、抓紧启动来安、全椒两县撤县设区工作。滁州市自建市以来,仅有琅琊区、南谯区两区,从国土空间角度来讲,两区的国土面积仅相当于一个县(市)。随着大滁城建设的强力推进,目前滁城发展空间已经严重不足。如果将来安、全椒两地撤县设区,一方面,扩大了市区的发展空间,扩大了人口规模,另一方面,有利于滁来全一体化发展。可以将两县县城所在地与市区统一进行城市规划、国土管理、交通建设、产业布局,加快滁州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滁州城市形象。

二、抓紧制定加快滁州市区人口增长政策措施。市人社、公安、教育、财政、卫健、医疗保障等部门要协同发力,从鼓励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完善进城落户人员住房保障体系、保障进城落户人员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落实进城落户人员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完善进城落户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加大进城落户人员创业就业扶持力度、引导进城落户人员向园区聚集、大力提升市区功能和承载能力等诸多方面出台政策,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来滁进城,让更多的人选择滁州、留在滁州、创业滁州。

三、把加快市区人口增长、扩大城市规模落到实处。一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以市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综合协调、问题研究、督办推进。二是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外来人口落户情况和相关配套政策实施情况纳入市直单位重点工作考核、督查、审计范围,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同部署、同督导、同考核。三是健全统计监测机制。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全媒体作用,广泛深入宣传促进市区人口增长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

强化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吴冬菊 委员

近年来,我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招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突出产业特色,加速产业集群集聚。以园区为主平台,努力推进战新产业发展基地化、规模化、特色化、集聚化、创新化。着力加强省级智能家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省级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建设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天长智能化仪器仪表等9个市级战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不断拉长加粗产业链条。加快培育发展高端光伏、水性涂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

二是加强招商引资,推进产业提质增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战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与国家、省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的对接,加快推进惠科光电、星恒电池等一批龙头企业建设速度。大力开展多种形式招商,加强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机器人等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端新兴产业谋划和招引力度,建立现代化的优势产业体系。

三是促进科技创新,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把依靠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首位,大力推进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企业技术平台等创新平台建设,大力营造双创环境,突出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两个环节,集中力量推进一批优势企业和关键项目,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推动战新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四是抓政策落地,强化要素支撑。积极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推动已设立的市级产业基金尽快发挥引导作用,运作好产业基金、众创平台等,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政策扶持,增强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的成长动力,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对接六大主导产业和高端产业,精准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同时加快职教大市、技工大市建设。

2021-01-20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30172.html 1 3 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