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李文刚
2020年5月21日拍摄的全椒县襄河镇八波村。
“快走啦,节目要开场了。”明光市张八岭镇岭西村的文化广场上锣鼓刚响,村民周敏就赶紧丢下饭碗,吆喝左邻右舍一起去看镇上文艺表演队带来的文艺演出。
同往年一样,该镇坚持实施文化惠民工作,用基层语言讲好基层故事。“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精彩的节目,惠民政策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多姿多彩。”周敏不时被台上演员逗得笑不拢嘴。
合力共建小康社会,全民共享小康幸福。
从2016年到2020年,五年间,我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狠抓产业发展“做大蛋糕”,通过惠民举措“分好蛋糕”。将焦点对准百姓,不断补齐民生短板,筑牢健康防线,实现精准脱贫……用实实在在的举措为百姓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
A 改善民生,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
如今,走进全椒县石沛镇白庙村,只见一排排民房整齐划一,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和以前不同的是,村民家房前屋后的旱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青砖垒砌的花墙小菜园、小花园。
2020年,该镇着力推进农村改厕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民生工程,补齐影响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卫生短板,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亮幸福成色。
回望过去五年,一项项民生政策的制定出台,一笔笔民生资金的及时到位,一批批民生工程的落地推进,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正徐徐展开,滁州人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贴心、实惠。
“十三五”以来,我市采取一系列亲民爱民举措,有计划、分步骤地破解群众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出行难等难题。5年间,人们发现,居住环境改善了,道路出行方便了,看病就医方便了,社会保障更全面了……我市民生事业发展向全市人民交出了满意答卷。
学有所教,夯实民生之基。坚持“幼有所育”,积极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学前教育办学水平,全市共建有各级各类幼儿园545所,在园幼儿120003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53%。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跨越发展工程”,建设省级智慧学校示范校和实验校26所,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95所,城镇中小学智慧学校71所。全面强化控辍保学,建立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全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累计资助家庭困难学生34.45万人次,发放补助资金6.44亿元。
业有所就,巩固民生之本。过去五年,我市始终把稳定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做好顶层设计,畅通就业渠道,为就业创业铺路,为重点群体护航。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8.87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完成40.06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46万个,累计开展技能培训10.59万人次,创业担保贷款发放12.05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
困有所保,完善民生之依。我市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到2020年,全市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421.4万人,参保率达到101.6%。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3.3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9.8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6.08万人,失业保险25.44万人。农村低保标准从220元提高到628元,累计保障农村特困对象1550772人次,发放特困供养金7.16亿元。新增社会办养老机构22家,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
2020年2月7日,我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滁州第二人民医院医生全副武装在隔离病房内查房。
B 脱贫攻坚,小康路上一个不少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回眸过去五年,一座座村庄华丽蜕变、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张张笑脸灿烂如花,一幅幅脱贫致富的壮丽画卷正在皖东大地徐徐展开。
五年来,全市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底2471元增至2019年底11298元;全市123个贫困村于2018年底全部出列,定远县于2019年4月成功摘帽;全市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由2014年底的1.8万元增至2020年10月底的41.4万元;全市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5.69%降至0.1%,剩余1370户3555人能够于年底全部实现脱贫。全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5.4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一串串令人振奋的数字、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瞬间。五年间,460万皖东人民拧成一股绳,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啃下硬骨头,叩开幸福门。
时光退回到2016年,“十三五”徐徐起航,吹响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嘹亮的号角迅速传遍皖东大地,让这块古老的热土焕发出决战决胜的激情。闻令而动,滁州市广大干部立即行动,按照精准方略,尽锐出战。
成立以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建立市级领导“1112”定点联系帮扶制度;持续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五级书记”遍访任务完成率达100%;累计选派685名干部驻村帮扶,安排2.85万名干部结对帮扶,共开展培训15.7万人次。
对标对表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七个不落、一个不少”大排查、“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等,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滁州落细落地落实。
创新开展“党建引领助振兴、村企联建促脱贫”三年行动,扩大联的对象、拓展帮的内容,实现所有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全覆盖,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超过10%,全面消灭10万元以下村。
坚持社会帮扶,全员参与。动员全市692家企业,累计投入10.1亿元帮扶资金,惠及7.82万名贫困人口。每年开展“1017”扶贫日等系列活动,共认领认捐1.4亿元。坚持精准施策、扶贫扶志。形成“1+20+N”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扎实推进“十大工程”,确保政策精准、措施到位。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大力推广“一自三合”扶贫小额信贷、创新实施资产收益扶贫“八步工作法”。大力推广“四会”自治模式,累计设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2507个;设立扶贫“立志爱心超市”,鼓励贫困户通过劳动积分兑换物品;大力宣扬脱贫先进事迹,选树先进典型。
一系列组合拳,攻下一个个贫困堡垒,拔掉一个个贫困根子。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正在变成丰硕的脱贫攻坚成果,所有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日子越过越好。
在明光市三界镇梅郢村,村民在采摘山楂。近年来,明光市林业局和三界镇大力支持该产业发展,将山楂林打造成为农民的致富林。
琅琊区八里村,村民正忙着采收新鲜芡实。这是当地致富带头人邵春山的山珊芡实家庭农场内,2300多亩芡实一派丰收的景象。
C 防控疫情,筑牢防线百姓皆安
岁末年初,疫情“大考”,全民战“疫”,艰苦卓绝。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我市各条战线紧紧围绕防控工作重点,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未雨绸缪、科学部署,精准施策、严密布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护佑百姓健康,凝聚幸福底气。
疫情发生以后,我市第一时间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全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认真执行“五级书记抓疫情防控”工作机制,迅速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包保责任体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市县乡(街道、社区)疫情防控网。
全市组建党员突击队3100支、3.2万人,设立党员先锋岗1.6万个,20.6万余名党员干部冲锋在疫情监测、排查、预警、救治等工作一线。市、县两级政府将全市1233个城乡社区划分成2078个网格,落实最小单元管理。
依托“皖事通·慧滁州”APP,于2月2日,在全省首创上线“口罩预约购买”平台,实现“当日线上申请、次日线下购买”。动员组织13家防护物资生产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完成全省3450万只防护口罩调拨任务,保障了全省超80%的口罩供应。
战略环环相扣,战术精准推进,滁州防控战“疫”战战告捷!
自2月13日起,全市连续无新增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3月4日在全省率先实现确诊患者“清零”目标;南谯、来安2个县(区)及全市93.6%乡镇(街道)、99.12%的村(社区)一直保持“零病例”。
谋全局者胜,谋大势者赢。加快速度抓复工复产,把疫情夺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
成立企业复工复产协调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各地分行业、分时段安全有序推进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复工复产。出台支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17条”意见,帮助企业共克时艰;建立市直单位包保联系重点企业机制,654名“四送一服”包保干部当好“首席服务员”,持续深入1561户帮扶重点企业排忧解难。
创新开展“不见面招商”“网络招商”方式,依托全市43个县干招商小组,通过手机、微信等在线沟通对接,推动“面对面”向“线连线”“屏对屏”招商转变,确保项目信息“对接畅通、线索不断”。
政府投资项目示范带头,交通、水利、市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首先复工,增强企业复工复产信心;建立市县两级“日调度”机制,3月19日起,全市纳入省级调度的重点项目全部复工复产。
截至3月底,全市规上企业1705户、建筑企业578个、重点项目430个,复工复产率100%。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GDP2197.6亿元,同比增长3.7%;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居全省第2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5.0亿元,同比增长0.9%,增幅居全省第1位。
今天,放眼皖东大地,田间耕作忙,工地挥汗急,校园书声琅,处处呈现出一派只争朝夕的蓬勃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