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吕静远
2020年12月16日,滁州硅迈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传感器芯片。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从40余年前的小岗村“大包干”开始,改革开放始终是滁州这片热土的发展主旋律。
多年来,凭借着地处皖东,毗邻南京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滁州先后加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着力打造合宁之间区域性新型中心城市。去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获批,滁州紧抓这一重大机遇,借此东风开启了加快“大江北”建设的新篇章,在“双圈互动、左右逢源”中借外力、促内力,书写了一篇气势恢宏的开放发展大文章。
经过多年持续推进,目前滁州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跃升到了新台阶。今年上半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省第1位,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第4位,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好答卷。
A 坚持东向发展,共绘“一张蓝图”
只有开放,才能发展。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市便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持续深化、坚定不移推进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
加入合肥、南京都市圈,以“一园三城”为主体打造滁州产城融合示范区,率先提出实施“大江北”发展战略,通过《滁州市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方案》……多年来,我市发挥比较优势,冲破区划藩篱,树立全局思维,坚持规划先行,与南京、合肥等地建立重大规划(方案)合作协商机制,实行等高对接、合作共绘,在重大专项规划、空间规划、交通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等编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例如,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在立项编制规划的时候,我市同时请同一家公司在毗邻区域开展大江北规划研究;国家在编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时,我市第一时间谋划了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新型功能区,并通过多方努力将其列入了国家《规划纲要》,不仅对推进滁宁同城化有重大意义,为苏皖合作提供了重要抓手和平台,更通过这两个“小圈”撬动“大圈”,带动整个区域加快融入长三角、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近年来,我市先后参与编制了《南京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合肥都市圈“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等,编制了《滁州市毗邻南京江北新区协同发展规划》《滁州市毗邻南京江北新区交通协同规划》以及南谯新区、来安汊河、天长金牛湖、全椒东部新城等板块规划,力求共绘一张蓝图,同频共振发展。
2020年6月16日,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达亮电子封装检测车间,全自动机器正在对LED产品进行检测封装。
B 坚持产业共兴,实现优势互补
立足自身主导产业方向和资源比较优势,我市致力于与长三角发达地区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和生产协作体系,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项目。2017年以来,我市承接沪苏浙地区转移或合作亿元以上项目723个,占引进项目总数的一半,有力有效带动了我市产业整体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目前,我市新型装备、智能家电、绿色食品、新型化工、硅基新材料、新型能源等六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十四五”末有望突破千亿元产值。其中,新型装备产业已集聚规上企业563户,2019年产值超过850亿元;智能家电产业已集聚规上企业193户,是中国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省级智能家居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形成了以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等大家电为主导,热水器、吸尘器等小家电为补充,家电配套件协调发展的格局;新型能源产业已集聚规上企业53户,今年有两个企业产值将过百亿元;绿色食品产业已集聚规上企业236户,2019年产值超过400亿元;新型化工产业已集聚规上企业150多户,2019年产值超过了300亿元。硅基材料产业已集聚规上企业近100户。
园区合作共建实现突破。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长期以来我市把与沪苏浙地区的园区合作共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资本转移。目前,我市所有县(市、区)、滁州经开区、中新苏滁高新区已实现了与沪苏浙地区园区合作共建全覆盖。在与苏州合作方面,中新苏滁高新区已经成为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实行市场化合作共建的第一个开发区,也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先行者和示范区,截至去年底,已落地项目中来自苏州的投资总额占60%、项目个数占50%,外资企业来自苏州的占40%。在与南京合作方面,去年10月滁宁两市签署了“共同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及“顶山—汊河”“浦口—南谯”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等“1+2”合作框架协议,目前两个新型功能区国土空间发展策略研究方案已经完成,市场化运作的开发主体已经成立,先期谋划的46个互联互通、生态环保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30亿元的首个省际合作华瑞微半导体芯片项目也成功落户浦口—南谯示范区。
2020年9月30日上午,国道104汊河大桥右幅正式建成通车。
C 坚持交通共联,构建立体格局
构建互联互通、快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体系,是实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市始终高度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与长三角区域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格局。
铁路建设上,境内已建成京沪高铁、京沪铁路、合宁客专、合蚌客专、水蚌铁路等5条,全长近400公里,居全省前列。滁宁城际铁路作为我市与南京同城化的“一号工程”,滁州段全线加快建设,计划于2022年建成通车。这条城铁从滁州高铁站引出,经滁州主城区、经开区、苏滁高新区、汊河新城接到南京北站,与南京地铁三号线和S11号线同层连接,叫“北环城际”。“十四五”期间,我市还将规划建设“南环城际”,从滁州高铁站引出,将南谯新城、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以及南京浦口区等串联起来,形成轨道交通环线;此外,北沿江高铁(沪汉蓉高铁)、合新高铁、宁淮高铁天长段等将于今年年底前后开工建设,以蚌滁宁城际铁路列入《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为契机,我市积极争取在来安县设站,实现全市“县县通高铁”目标。预计到“十四五”末,滁州境内铁路里程将接近700公里。
公路建设上,我市目前与长三角地区相衔接的省际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的有合宁、宁洛等8条,在建和即将建成的有4条,“十四五”期间正在谋划的有7条;与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衔接的普通国省道和省际道路共有20多条。
公共交通建设上,滁宁、来宁、天宁交界处已建成或正在建设公交换乘中心,实现滁宁两市公交零距离换乘;成功发行了全国交通一卡通—“亭城通”卡,实现了滁州与南京等200多个城市公交互乘互刷。
港航工程建设上,滁州(汊河)港、凤阳港已开港,滁州民航机场已出优化选址成果;天长和明光通用机场选址获批。
D 坚持民生共享,成果惠及全民
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从区域合作中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是一体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多年来我市注重把加强公共服务对接合作贯穿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过程,让开放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加强教育合作办学。与南京“香港伟才幼教集团”开展幼儿教育合作办学,南京琅琊路小学、南京夫子庙小学、苏州外国语学校在滁设立分校,共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滁州阳之光高级中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常春藤国际学校全面开工建设,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与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合作共建等。
推进卫生协同对接。近年来,我市分别与上海九院、南京中大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签署了《医疗联合体合作框架协议》,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加入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建成南京儿童医院滁州分院、全椒分院;全市6个县(市)与南京市、合肥市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办医,共建立医联体12个。市一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挂号系统实现与“健康南京”系统对接,智能卡在社保、交通领域内广泛应用。在医保对接上,我市率先开展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试点工作,完成长三角门诊异地就医系统建设。
深化文化旅游合作。我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成功加入长三角城市文化馆际联盟、南京都市圈公共博物馆合作联盟、长三角地区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组团参加安徽上海农交会,积极参加“宁镇马滁扬”、国际徽商大会合肥都市圈旅游专场推介、“美好滁州邀宁游”文旅营销推介等各种活动,近年来每年长三角地区游客占来滁游客的70%以上。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积极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跨市通办,打造线上专栏和线下专窗办事双通道。目前,包括滁州市在内的“一市三省”14个城市5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跨区域通办”;近11.1万项政务服务事项可在安徽省政务服务网滁州分厅“一网通办”,基本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少跑腿甚至“零跑腿”。滁州“放管服”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去年营商环境考核居全省第一。
2020年6月11日,安徽滁州至江苏南京城际铁路一期来安相官段,工人们正在进行桥梁梁体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