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王晗笑
2019年滁城北湖公园改造完成,南北湖水系形成绕城之势。如今,南湖北湖终相见,老城新貌焕生机。
绿色为底,绘就醉美山水亭城秀美画卷;生态为基,书写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华章。
这是我市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辉煌战果:截至2020年底,全市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同期下降36.1%;7个国考断面水质连续五年达标,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连续五年达标率100%;土壤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这是我市持之以恒造林增绿的丰硕成果:五年来,完成植树造林105.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2%,比“十二五”增加4.6个百分点;市本级新增各类绿地面积99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6.89%。
“十三五”期间,我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决打赢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加快发展绿色产业,不断擦亮美丽滁州生态底色。
A 造林增绿 亭城绿意盎然
“花簇映春、林荫夏木、秋林旖旎、疏影暗香”,不久前,一条流光溢彩的生态绿廊工程在滁州大道中部全面开工,计划明年建成。未来的滁州大道将是一条赏心悦目的景观大道、平安大道和幸福大道。
五年来,我市大力开展城乡造林增绿,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后续工程、长防林工程、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完成植树造林105.56万亩、森林抚育309.61万亩,全市森林面积734.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2%;创成国家森林乡村31个,省级森林城市7个、森林城镇78个、森林村庄433个。全市拥有5个国家级、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明湖生态湿地及绿化面积达5平方公里,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两省共建湿地典范。
荒地披上新绿装,城市绿化满眼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结合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文明城市等多项城市创建工作,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引领,努力推动城市绿化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市本级新增各类绿地面积99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6.89%,人均公园绿地率超过19平方米。
纲要引领、科学布局,我市先后编制完成了《滁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滁州市城市绿线规划》《滁州市城市绿道总体规划》等多项专项规划,有序开展了一批大中型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廊规划建设,先后完成了龙池街、镜园、城南湿地公园、鱼尾狮公园、西涧路、徽州路、世纪大道等多类型绿地的建设,龙蟠河三期、中心水库、老龙洼公园、清流河三期等重要涉绿景观项目都在有序进行中。
同时,我市不断提升融合城市文化特色和内涵,打造地方景观靓点。做好山水文章,全力建设山城相拥、水城相映、绿城相依的城市绿地系统。打造亭阁风貌,突出我市“亭文化”特色,据统计我市现已建成亭廊80余座。深挖人文资源,努力增强公园的内涵和文化,在龙蟠河公园、清流河景观带、中国农民歌会广场、龙池街靓山工程等项目,植入了大明文化、农民歌会、名人雕塑等文化元素,突出公园主题定位。
俯瞰今日滁州,从城市路网到住宅小区,从街头游园到口袋绿地,从骨架到毛细血管,见缝插绿、步移景异,滁州绿意越来越浓,“山在城中,水从城过,园建街边,亭隐林中”的山水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2019年6月拍摄的来安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
B 铁腕治污 补齐生态短板
行走在深冬的滁河南谯段,碧波沉静、草木幽深,成群的鸭子在水中嬉戏,民居依水而建,尽显水乡风情。而在几年前,这里却是“臭河浜”,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人要穿胶鞋才能勉强通行,环境十分恶劣。
“十三五”期间,我市聚力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补齐生态短板、提高环境质量,绘就一幅天蓝山青水碧的壮美画卷。
科学治气,聚力攻坚保卫白云蓝天。强化大气污染治理,主攻“五控”,持续推进扬尘整治、餐饮油烟整治、工业企业整治等八大专项行动。编制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和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开展“百日会战为健康”“战臭氧保优良”“秋冬会战保健康”等专项行动,探索涉气企业差别化管理、智能工地建设、控车闭环监测、优化城市绿化树种、净化居民炊烟等深度治理大气污染新路径。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网格化县域监测全覆盖,全省首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联网运行,对涉气企业、建筑工地等重点区域开展加密网格化监测,累计巡查微型空气监测站点15000余次,处置大气环境污染问题356起。建立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开展源解析,编制达标规划。2017至2019年度,全市秸秆禁烧工作在省政府目标绩效考核中连续三年居全省第1位,2020年度全市PM2.5平均浓度、臭氧浓度、优良天数比例“两降一增”,秋冬季PM2.5改善幅度全省第4,各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
系统治水,坚守断面守护碧水清波。坚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开展“坚守断面保碧水”广普性河流污染源普查治理行动,确保不达标水体不治理不许可不排放,加强滁河、淮河、清流河、池河等重点河流沿线污染防治,实施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保持地下水水质稳定,确保国考断面持续稳定达标,完成“水十条”终期考核任务。
保护滁城“大水缸”,我市饮用水源保护和综合治理全省领先。西涧湖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整治被选为全国学习样板,出台全省首部地方性法规《滁州市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在全省率先建立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
综合治土,多点发力守卫净土良田。认真贯彻落实“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掌握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状况,划分污染地块环境风险等级,高标准完成来安国家级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示范项目。
铁腕治污,绝不手软。通过源头“预防”、监管“保障”、执法“护航”,我市全程追踪强化环境监管,环境治理能力显著提升。182家污染源企业440套自动监控设施全部与生态环境部联网,严防生态环境领域“黑天鹅”“灰犀牛”风险。全市6类237家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2020年通过在线监控等方式非现场检查874家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2017至2019年度,群众满意度、水环境质量连续三年居全省第1位。2020年提前完成200个建制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进度全省排名第一。高质量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基本建立污染源清查底库。
2017年4月28日,滁州花博园建成开园。
滁城城西水库水面碧蓝如画。
C 点绿成金 产兴民富
“我们老两口在基地务工,一年能挣到5万块钱,管吃管住,还能照顾到家里,真是太满足了。”全椒县薄壳山核桃产业基地里,忙着脱核桃皮的全椒县石沛镇大季村村民姜维凤告诉记者。近年来,全椒县委、县政府将碧根果作为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打造绿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惠民,发展薄壳山核桃6.7万亩,建成全省最大高标准果园化薄壳山核桃县级示范基地。
生态强了,产业旺了,百姓富了。放眼皖东大地,绿水青山“生金长银”。五年来,我市重点培育薄壳山核桃、麻栎、杜仲、乡土特色苗木等七大产业,坚持产业化用绿,增强林业综合效益。全市发展“三树一苗”面积160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58万亩。全市林业总产值470亿元。
围绕乡村振兴和生态脱贫,全市实施贫困村薄壳山核桃等林业产业项目22个,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薄壳山核桃等林业产业3.2万亩,带动1600余名贫困劳力就近就业,年均增加工资性收入1万余元。来安县成功举办第5届华东苗木花卉交易博览会,吸引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500多家企业参展,现场成交额达1.2亿元。森林康养旅游年接待650万人次,森林旅游年综合收入52亿元。
我市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重点发展节能智能型家电、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绿色照明、光伏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以“三重一创”建设为主抓手,按照“专业、集群”的原则,全市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格局。截至目前,节能环保产业企业近百家,产值十亿元以上企业6家,亿元以上企业近40家,累计产值210亿元,产值占全市战新产业总产值的21%。
让绿色永驻、为百姓造福,绿色发展行动实施有序。在全省率先制定绿色发展行动考评办法,将项目督察和按月调度情况纳入年底五大发展考核指标中,严格落实部门责任。累计实施绿色发展重点项目89个,完成投资88.76亿元,2018至2020年连续3年超额完成投资计划,进度排名全省前列,累计拥有国家绿色园区1个、国家级绿色工厂5个、国家级绿色工业设计产品7个、省级绿色工厂8个。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绘就山清水秀的大美亭城画卷中,绿色在播种,希望在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