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张开兴
清流河景观带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局。
回望过去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将协调发展放在统筹全局的重要位置,大力践行协调发展理念,聚焦民生导向,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内涵、推进乡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记录走过的足迹,写下历史的华章。
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琅琊山、滁州古城、清流河、明湖争相斗艳,城乡发展渐趋一体;经济总量跻身全省第三、挺进全国百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节水型城市,内外兼修孕育发展好成色;“一市三省”(沪苏浙皖)14个城市5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区域通办”,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交通多项民生实事一体推进,长三角融合日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幅协调发展新画卷正在皖东大地徐徐铺展。
A 城乡融合“美美与共”
滁州,千年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
如何让历史中的“滁州”走进现实,再展芳华。
五年来,我市聚焦“一山一河一城一湖”建设,或改造提升,或加固修缮,或推进建设,南天门、琅琊阁、东大街桥和文德桥、章益和吴棠故居、太仆寺运营、遵阳街、下水关、丰乐亭、明湖……留住“历史”,开启“美颜”,古色古香的滁州渐成一张新的名片,魅力四射,诗意“慢旅”中吸引着八方来客。
城在景中、景融城中,但美了城,更得靓了村。
乡村要美,规划当先行。我市以“1313”空间规划为引领,形成了中心村布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全市规划保留中心村375个、永久性居住点1586个。
在规划编制理念上,聚焦水电路、整治脏乱差,以“两治理一加强”为抓手,围绕自身的资源和特性,注重传承和发展传统特色,体现科学性和前瞻性,做到一本规划文本、一个实施方案、一批施工项目,全力确保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创新实施“百镇计划”。结合本地实际,以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为契机,分层次推进,分类型打造,分步骤实施,打造皖东特色百镇。
通过“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健康运动休闲”,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以点串线、以线扩面、以面连片”格局,实现乡村美、景点靓、生态好、产业兴、农民富,带来了乡镇面貌大变化、人居环境大改善、镇域经济大发展。
全市已打造形成四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即:以南谯西部山区旅游示范线、全椒一二环生态观光示范线、来安北部苗木花卉生态观光线为支撑的环滁城美丽乡村示范带,沿淮美丽镇村风光带,环江北新区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带,定远百里美丽乡村示范带。
美了村,富了民,关键在于找准发展路径。
在清理盘活集体资产、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我市坚持把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同规划、同实施。突出结合优势产业,形成来安林桥、仰山、桃花、南谯曲亭、全椒河东、黄栗树等产村融合示范点。吸引社会资本,打造特色产业,来安张山和复兴等村发展种植业、生态养殖业和休闲旅游业成效显著。抓住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有利时机,加大土地整理和流转力度,形成了全椒辉隆、南谯区曲亭黄金梨生产基地等。
同时,全面实施“四大工程”,即“畅游滁州”景观道路体系建设工程、“百村千驿”乡村旅游驿站建设工程、“乡村记忆”重现工程和“乡村微田园”村庄美化工程,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还想来。
几年来,市、县两级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资86.5亿元,已完成90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已建成和在建省级中心村321个,已建成和在建市级中心村23个,总达标数344个,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达标91.73%。
置身今日皖东乡村,穿山林、过农家,看小桥流水人家,赏碧水垂柳翠杨,你可以完全回归自然,感受悠闲恬淡的独特韵味,体验“人在画中游,景在画中走”的魅力。
在建中的滁宁城际铁路汊河段
B “两个文明”比翼齐飞
蜿蜒流淌的清流河见证了岁月沧桑,也倒映着滁州城市巨变。
走过了“大滁城”,迈向了“大江北”,滁州抓机遇、大招商、善作为,咬定发展不放松,经济总量如愿冲进全省第一方阵并跻身全省第三。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在这背后,是滁州人“跳起来摘桃子”的志气、“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硬气,更是全市上下同心同向、追赶跨越的士气,推动着滁州如期如愿实现奋斗目标、开启新的征程。
城市因提质而靓,生活因提质而美。
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追赶跨越的同时,滁州也启动了追梦“文明”的脚步,向着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奋进。
三年来累计投入600余亿元,大力实施老城改造、河湖治理、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老旧小区、棚户区、农贸市场、背街小巷改造提升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城市发展“旧貌换新颜”。
编制《滁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滁州市北大街、金刚巷、遵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从顶层设计着手,精心打造历史文化街区,让一山一河一城一湖勾勒出今日滁州最美的脉络。
与此同时,聚焦小区、公厕、背街小巷、停车场地、市政设施、农贸市场等,从市民所需所求所盼入手,改造、建设、提升,市本级高标准改造老旧小区70个、达标改造提升居民小区579个,拆除各类违法建设7510起、40.3万平方米,将165个无物业小区纳入“大物业”实施管理,新建提升农贸市场30个、背街小巷226条、公厕227座、社会公共停车场26个,建设完善12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69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改造12个公共体育公园……
道路畅了、环境美了、生活便利了,生活在这座城的舒适度也就更强了。
以人兴城、以城聚人。城市怎么建设?如何发展?群众意见最关键。
“楼栋外墙脱落,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处理”……在龙池社区的楼道板凳议事会现场,社区干部、居民代表、物业负责人、业委会代表端起小板凳,围坐在一起,就小区居民关心的大事小情开展协商。
而为了进一步解决好群众身边的难事、烦心事,我市还聚焦小区管理,扎实推进“党建引领,红色物业”建设,有物业的推动实现“品质提升”,对市本级328个无物业管理小区通过引入“大物业”管理、统一打捆给大企业管理等方式实现物业覆盖。
看到了环境变化带来的舒适生活,换来的是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的一呼百应。我市配置完善“12+N”志愿服务队伍,吸引了全市98.8万人注册加入志愿者队伍,成立志愿服务团体达4005个,专业志愿服务队892支,服务总时长1490.5万小时,开展活动7.5万余场,服务群众360多万人次。
与此同时,我市还注重在激励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帮扶礼遇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长效机制,政治上给地位、社会上给荣誉、生活上给帮助,在全社会树立“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在全省面向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率先实施“道德信贷”工程,全市共为1156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开展授信,授信额度8.8457亿元,用信5.7962亿元。同时为687名模范身边好人进行免费体检,帮助1184名各级好人模范解决实际困难。
奋斗收获荣光,奋斗成就梦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滁州人,在2020年的“下半场”,共同见证了滁州“两个文明”建设的新荣光,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三、增速领跑全省,并以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的优异成绩跻身全国文明城市。
滁州韩上有限公司冰箱生产线
滁宁两地签署《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框架协议》
C 左右逢源“一体”发展
区域协调、融合发展,“最高境界”是发展一体化、同城化。
从2002年加入南京都市圈,到2013年整体加入合肥经济圈,近年来,滁州充分利用同是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成员城市身份,发挥“双圈互动、左右逢源”的区域优势,谋划深度融入“长三角”,建设“大江北”。
扬滁所长,主动作为,方能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展现更大作为。
滁州秉承“发展腹地、产业配角、生态屏障、合作伙伴”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大江北”战略,以大江北协同发展区建设为抓手,深度对接南京及江北新区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融入长三角,交通当先行。铁路上,滁宁城际滁州段全线加快建设;公路上,滁淮、合宁四改八2条高速通车,4条高速在建,一批省际道路升级改造,滁宁、宁天公交实现互通;港口上,滁州(汊河)港开港。内联成环、外联成网的大江北“半小时”通勤圈正在形成。
交通大格局放大了滁州的区位优势,加速了产业转移调整。我市紧盯南京及江北新区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开展“双招双引”,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尤其是南京的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2019年以来,全市承接沪苏浙地区转移或合作亿元项目292个,其中来自江苏的190个。
在“一体”中共赢,发展的“含金量”更足了,但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滁州、扬州、淮安三市六县成立跨省接边联合调解委员会;签订了《滁宁警务深度合作协议书》,制定五个“一体化”警务合作机制,努力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不止是社会治理,我市还抢抓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机遇,不断扩宽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合作,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群众共享一体化带来的福利。
目前,包括我市在内的长三角“一市三省”14个城市5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跨区域通办”。我市有12家二级以上医院与南京开展合作,加入南京医院集团2个,建立医联体5个,成立专科联盟6个。公共交通出行上,“亭城通”与南京等200多个城市公交、地铁互乘互刷。生态环境保护上,我市还与南京、合肥、马鞍山市签订《滁河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协议》,完成了17.5公里的滁河风光带绿化景观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