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
第A10版:辉煌十三五奋进新时代

大潮奔涌逐浪高

—中新苏滁高新区“十三五”期间发展成就综述

安徽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束 勇 崔 彪 吴 胜

五年,是一个刻度,标注着苏滁发展的高度;

五年,是一次跨越,丈量着苏滁发展的幅度。

站在“十三五”即将收官的时间点回望,这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五年,是创新活力加速迸发的五年,是职工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的五年,是实干兴园奋发有为的五年。

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前行。“十三五”期间,中新苏滁高新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2位数增幅,多年位居全市前列,其中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外贸进出口年均增幅分别达到44.7%、128.7%、101.9%,自2016年起已连续四年进入安徽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前20强。撑起这一组组硬核数据的背后,是园区推进合作共建、深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高度,是坚持招大引强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力度,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帮办服务的温度,是不断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完善配套设施的速度。

谋篇布局 合作优势不断显现

苏滁的起点是2012年,腾飞的关键节点在2016年。

这一年,园区发展成功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安徽滁州和江苏苏州合作共建,打造跨省、跨江承接产业转移园区”;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以园区为主体设立国家级滁州产城融合示范区;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快推进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合作园等一批省际合作园区建设,推动产业深度对接、集群发展”。

五年来,中新苏滁高新区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着力破解思想藩篱,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园区经济社会呈现出“厚积薄发、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规划愿景落地成形、高端产业快速集聚、管理运营精细有效、园区面貌初展新姿”,迅速发展成为滁州市东部产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

作为省际合作共建园区,中新苏滁高新区不断深化与苏州方合作共建,建立常态化交流互访机制,在管理机制、城市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与长三角地区全面深化合作,实现软、硬件同步输入、转化、升级。坚持市场化运作、政府支持管理合作机制,和“一会两委”工作机制。设立苏州模式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实行“二号章”行政审批制度,整合窗口职能,实现审批封闭运作,审批事项办结时间缩短50%以上,实现了管理服务无缝对接。开展“三项合作”。采取“请进来”形式,引进苏州工业园区城市管理人才,协助园区组建专业化城市管理团队,目前已引进苏州工业园区各类管理人才近100名。推进“走出去”战略,中新集团定期组织园区及有关市直单位人员赴新加坡、苏州等地开展高质量发展主题培训,学习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目前已组织培训班8期,培训超260人。深化“相结合”路径,选调园区干部赴苏州高新区挂职,共同转化合作共建成果,强化纽带作用,加强两地合作。

高效运转的合作共建机制为园区发展增添了强力的发展引擎。“十三五”以来,苏滁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可循,在区域发展的版图上,战略定位持续加码,勇立潮头。已经成为中新合作的新实践、安徽园区建设的新探索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典范,并荣获“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称号,为全省唯一。

集聚成势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产业因城而强,城市以产而兴。工业发展是一个产业园区永恒不变的主题。5年间,一批批招商项目在兴建发展,一个个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一股股振兴热潮不断升腾,一出出优环境、抓改革、促升级的高质量发展“大戏”在这里不断上演。

五年来,园区始终把招大引强、招外引新作为“一号工程”和首位任务,围绕“高端、品牌、外资”,开展全方位、全球化招商,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突破。

借力中新集团招商资源,不断拓宽优化国内外招商引资渠道,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装备制造、营养健康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沪、苏、宁主导产业上下游配套产业。截至目前,累计签约引进项目276个,注册各类企业超600家,协议引进资金超720亿元,已投产运营项目150多家,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项目51个,成为滁州市乃至安徽省外资集聚区。来自沪苏浙地区项目数和投资额占比分别为73.3%和65%。

目前园区拥有星恒电源、达亮电子、太平洋科技、美国普立万新材料、京东物流、胜华波汽车电器、长久专用车、寒锐钴业、日泰紧固件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其中国内外上市公司投资企业28个,世界500强投资企业4个,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装备制造、营养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现代服务业要素加快集聚。

招商是促进发展的第一步,营商才是园区与企业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园区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中新苏滁高新区对标滁州市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要求,持续优化园区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暖心的服务平台,努力为滁州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园区从政务服务理念、企业办事路径、部门审批方式多方面考量,全流程梳理办事环节,将每件事办理的程序、期限、所需材料等要素集成编制园区项目服务手册,线上线下一次性告知,对所需材料表单全部进行精简、优化,做到企业办事“零障碍”,服务项目“零距离”。同时,园区不断加快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不见面审批”清单,全面实施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实现审批不见面、服务看得见,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推行“事不过夜、7×24小时不打烊”,实行土地、规划、建设同步审批,电子化办理率、受理当日办结率均为100%,实现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企业立项备案、工商注册类行政审批、建设工程类行政审批、企业不动产登记等事项办理时限均压缩到1个工作日以内,环评审批办结时限压缩到10个工作日。

牢固树立“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的理念,为企业扫清发展中的障碍。加强政企协同,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面对面交流想法、解决问题。设立“一页纸项目管理”逐企明确帮扶领导、部门、责任人,深入企业项目一线,集中时间、精力解决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需求,同时全面梳理各类涉企优惠政策,摸清企业的发展家底,掌握企业的所需所盼,把普惠的政策和服务,一项项精准滴灌到企业的瓶颈处,为企业提供精准政策支持,让企业享受“有温度”的服务。强化金融扶持,设立园区主导的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基金20亿元,参与市场化投资基金9支,撬动多个重点项目落地。助力用工稳岗,建成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立企业用工“周转池”,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办“苏滁班”,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完善蓝白领公寓空调、洗衣房等设施配套,改造148间夫妻公寓,满足各类人员需求。

创新驱动 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2019年,苏滁现代产业园更名为中新苏滁高新区,回首来时路,园区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何让创新成为园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近年来,园区突出科创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企业创新,全面加强招才引智,始终将“高新”底色放在重要位置,将“创新”发展作为不竭动力。

为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力,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园区不断加大资金支持,集中扶持一批增长快、前景好的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与大院大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拓展“技术在苏浙沪,转化在苏滁园”的合作模式。针对外资企业轻资产扩张和高科技项目快速孵化的需求,建设标准化厂房共六期总面积近100万平方米,经过孵化发展,20多家企业进行了二次征地投资,定向工业坊已成为企业“双创”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创新主体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制定出台《关于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围绕企业自主创新、创新平台建设、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11个方面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让人才、设备、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全方位激发企业创新动力。2020年帮助企业争取省、市各类扶持资金2900万元,兑现园区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扶持资金1800万元,较上年增长2.3倍。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后备企业培育库,对高新技术企业后备企业库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起入库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3家,累计30家,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8家,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登记数、科技成果登记数均居全市前列。全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28件。

聚力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共建技术研发、孵化、转化协同创新平台,全年企业研发经费超2亿元,同比增长37%。寒锐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沛愉获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星恒电源获批省级数字化车间,沛愉包装、中佳自动化研发项目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意特利与机械科学总院江苏分院合作项目获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和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优秀奖、滁州赛区一等奖。目前园区共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家、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23家。

产城融合 城市功能持续完善

城市因人而兴。摊子铺开了,架子搭起了,能否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关乎产城融合发展的后续动力。五年来,园区围绕“医、学、住、行、购”等城市要素,奋力推进融合发展。这意味着,在苏滁,不仅有创业和奋斗,还有美好的生活。

为了让园区的职工群众能够共享园区高质量发展成果,中新苏滁高新区近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300亿元,建成道路、河道150公里,绿化300万平方米,配套建成蓝白领公寓、标准化厂房、邻里中心、安置房等综合服务设施260万平方米,开发建设商品房350万平方米,20平方公里实现“九通一平”。琅狮大桥、苏滁国际商务中心、苏滁医院等重点工程建成投入使用。苏州外国语学校、上海兰卫高端医学检验检测中心等一批长三角地区优质教科文卫资源先后落户,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合作蒸蒸日上。苏州高新公司、中新置地公司、华泰人力资源公司等参与园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功能配套。园区常住及就业人口从十二五末年的1万人增长到5万人。

产城融合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关键是提高城市化的质量,根本目的是造福百姓。生活方面。园区在东升邻里中心建设运营经验的基础上,建设时代金街居住区商业中心,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生活服务。休闲方面。园区以春、夏、秋、冬打造四大主题公园,现已建成以春为主题的大王公园、以秋为主题的鱼尾狮公园、在建的以夏为主题的苏州公园。交通方面。园区分步骤完善了公交、自行车短驳等公共交通配套,27路公交车开通,布局4条内部公交车线路,新设公共自行车网点35个,投放公共自行车1000余辆,建设中的滁宁城际铁路在园区专设3站。

扬帆奋进 把握机遇争立潮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十四五”,中新苏滁高新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攻坚“643”目标,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全市占比,提升发展质效。

下一步,园区将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标定位,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人才、推进创新项目,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经验做法,做好沟通对接,争创综合保税区;借助合作共建优势,推进园区与长三角地区产业深度对接、集聚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在高质量招商、培育外向型经济、创优营商环境、产城融合、创新发展上做示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合作示范区;依托现有的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按照资源共享,数据整合,机制融通,管理集约的设计理念,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手段,在保障信息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建设智慧园区。通过建设四大园区,全面推动园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由“全面融入”到“脱颖而出”转变。

星恒电源(滁州)有限公司

园区产业片区加快建设

园区8家企业在2020年滁州市第五届创新创业大赛中晋级决赛,得奖数位居全市第一

象征“中新两国、苏皖两省、苏滁两市”友好合作、文化交融的鱼尾狮公园开园迎客

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达亮电子(滁州)有限公司

产城融合初展雄姿

苏滁风采

2020-12-31 —中新苏滁高新区“十三五”期间发展成就综述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28053.html 1 3 大潮奔涌逐浪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