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
第A07版:明光新闻

小树叶鼓起“钱袋子”

“金泊岗,银代阳,万年穷不了大柳巷。”这是首流传在淮河两岸数百年的民谣。“银代阳”说的正是柳巷镇的义集村。1956年,为防止淮河堤坝水土流失,当地百姓在淮河南北大堤上广植银杏。60多年过去了,栽植时幼小的银杏苗,早已长成参天大树,成为罕见的银杏大树群落。

柳巷镇找准了旅游发展和扶贫开发的契合点,合理规划,在原有的银杏古树群落基础上修建了观光步道,以乡村旅游撑起了脱贫的一片天。

依托旅游促就业,稳定增收更可靠。“以前我在浙江打工,离家远,一年才能回家一次,实在是不方便。现在我帮助村里打理步道,闲暇时还能摆个杂货摊,收入不比在外少,离家也近。”管护员丁维怀感慨地说。

依靠旅游促产业,带货帮销添“花样”。古道新开辟了休闲区域,身着民俗服装的当地艺人向游客们展示特色舞蹈。一根竹竿在手中上下翻飞、姿态万千,竿子内嵌的铜钱发出悦耳的金属声,民歌、舞蹈有机结合起来,让现场观众享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竹竿因每节串有三四枚铜钱,被称之为“钱杆”,有“钱杆运动之乡”称号的柳巷将这一民间艺术结合现代舞蹈元素,打造了老少皆宜的“钱杆保健操”。在阵阵优美的曲调中,舞动的钱杆增添了景区的人气。

随着外来游客的增多,钱杆愈发畅销。由于本地没有企业生产钱杆,大都需要去外地购买。瞅准商机的当地村民郭义胜,决定带领群众自己生产、销售钱杆。

“起初是纯手工制作,每天只能生产十几支钱杆,一天销售额二三百元。”郭义胜说,后来需求量大了,原来的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销售。于是他调整生产模式,雇佣当地贫困群众,购买机器加工生产钱杆,每天生产钱杆100多支,年销售额达50余万元,带动贫困人口10余人。如今,包括郭义胜在内,柳巷已有3家工厂专门生产钱杆以及配套服装、道具,网上订单延伸到江苏等外地省份。一根小钱杆撬动了大产业。

当地种植大户阚少华依托旅游,成立了家庭农场,流转农田1000余亩,种植瓜蒌、艾草和优质蔬菜,发展稻虾连作,打造成优质特产,年产优质稻谷1200多吨,年产值近百万元,自己致富了,他还带领贫困农户种植销售农产品,有效促进了当地贫困户长效增收脱贫。

“现在我们正在筹备建设民宿、农家乐等配套设施,以古道、钱杆为媒,把游客留下来。”柳巷镇义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张保平说。

目前,义集村依托旅游,顺利实现了57户115人高质量脱贫。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贫困群众长效增收,以旅游业撑起了脱贫的一片天。

(曹 智 常 兆)

2020-12-28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27154.html 1 3 小树叶鼓起“钱袋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