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春
第一次参加省散文随笔学会举行的采风活动,也是第一次去来安。
走前女儿问,来安在哪?我说我也不知道。
我来安徽31年了,居然不知道来安就在南京边上。而签约江苏作协的这位小说家,她虽然去过无数次南京,自然也不知道南京江北的正对面就是来安。
我跟老同事陈群的车,车上还有一位散文作家钱红丽。我们仨抵达来安时已是晚上七点。算是最后一车赶赴会场的参会人员。此时晚会已开始,而我们仨还在不慌不忙地吃着晚饭,当然摄影记者出身的陈群是最先搁下碗筷的,他挎着相机匆匆忙忙赶去会场,他是此次采风活动的首席摄影师。而我和钱作家吃完晚饭后,又去酒店放下行李,再去现场时,那边的欢迎会载歌载舞已进行到高潮。
欢迎仪式如此隆重,显然是主办方的刻意安排。
潘小平先生是我非常敬重且喜爱的作家,她领衔的散文随笔学会,前身是安徽省杂文学会,而我曾经也做过这个协会的短暂副会长。记得当时杂文名家邹人煜先生还健在,每次杂文学会聚会时,潘小平、许春樵、赵昂三架马车是主角,而邹先生只偶尔客串一下,我和黄从慎也常侧身其中。这一桌人不多,但欢声笑语却不少,谈话的天地也无比广阔,思想的碰撞更是此起彼伏火花四溢。十多年过去,我在经历过无数饭局后,最怀念的仍然是那个小型聚会。
如今小平先生已光荣退休数年,但她仍然十分繁忙。她自己也说,退休后比退休前还要忙,接的活也不少,刚完成一部中国作协重点扶持的作品,而散文随笔学会的采风活动,她一个电话,来安就接盘了。接盘的是位女同志,她原先在别的机关做头儿,去年机构改革时她主动到文联来当一把手,这文联已沉寂多年,而她一来就有了生气。散文随笔学会的来安采风活动她一口答应了下来,几天之内便安排好所有活动和行程,包括那个热度很高文艺气息很强的欢迎仪式。只可惜,我只看到了尾声。
这一晚钱作家因和我同居一室而未能入眠。不是我的鼾声震动了她的耳膜,而是作家们的睡眠都普遍不太好,这和写作质量似乎也是成正比的。
第二天是全天采风。日程安排得非常满。你想八点出门九点回来,便知道我们度过了怎样的一天。
来安有一个著名的湖,脚踏两省,安徽这边两千多亩,江苏那边三千多亩,这个湖的学名叫“池杉湖湿地公园”。开始还不明白,等看到成片的杉树站在水里便立刻明白了。这些杉树是亲水的,现在到了它的红色季,有腥红有大红有紫红也有玫瑰红和浅红,划船的说是美国一位总统访华时送的,已在此地生活了四十年,他说这树做不得家具,盖不了房子,只能观赏用。就一种功能的树啊,就跟宠物一样,养着看看的,它们反而赢得了老天的厚待,在水里长得神气活现,头顶上是鸟们的乐园,脚底下是野鸭们的乐园,想想吧,四十年下来,这里的生态环境会有多么地好。至于鸟有多少种鸭又有多少类,那是植物学家研究的事。反正数量够惊人。
这里除了5万多株池杉树有丰富的鸟外,剩下的地盘差不多都给了荷。我去年画竹今年画荷,在画了成百上千张荷后,再来到这里,虽然看到的荷差不多只剩下了线条,但还是有满满的爱。这个洋洋大观的名湖是被一位老板承包的。因为湖跨两省,凡是安徽地界的税他交给安徽,江苏那边的交江苏,这样一来,还会有什么矛盾吗?不过到现在为止,为了厚植池杉湖公园,这位老板每年还在倒贴钱,据说要贴几百万呢。企业家和池杉树一样也在为人类观赏做贡献呢。
湖看完,已花费了半天时光,所有作家们都还在留恋不已,车已到了一个美丽乡村。这个美丽乡村叫黄郢。先是一段长长的彩虹路把我们导向那个美丽的乡村。几年来美丽乡村我也看过一些,但似乎无一家及得上这个黄郢。黄郢村的房子错落有致,有点小小的坡度,前后并无山,只村中有条河流蜿蜒而行,村里已无旧屋,多的是几年间陆续盖成的独幢小楼,非常有情调;而村中的风景亦很像江南却又多了一点雅致风。这个村庄极像有个设计师在一统风格,有古朴有恬淡有文化气还有点时尚风。这样的村庄是文字很难描写的,但我们进村时正在唰唰唰地拍照片,有个开着拖拉机裹着头巾正欲出村的妇女笑着说,好风景都在里面呢……而村支部书记刚介绍了几句话,就说他头晕,讲不下去了。我们出村时,他过来打招呼,说自己血压突然升高,头晕。我这个前医生本来应留下和他多呱几句,问问他血压到底多少?可大部队往前走一截了,我只好匆匆跟上,此时彩虹路上只留下一长串的身影。
另一个村叫大刘郢村更让我惊艳。
这个村就在半塔镇东北,是个红色村庄,原新四军二师师部驻地之所在。这个村现在以文艺而著称。村里共有3支舞蹈队,1个县级非遗项目《子母灯》表演队,年年都外出参加各种演出,他们村自2018年起每年春节都会自办“村民春节晚会”,我们到时操场上的大屏幕就不断滚动播出他们的春晚节目。这里还有20个以上的各级书协会员和美协会员,其中有个名叫王石的先生字写得特别好,他的字除挂在书画室外,图书室里也有他的字。这个村我本想多停留停留,和王石先生聊一聊,我想这样文艺的村庄,应该会有一两个留头人,正是他们,把一个村庄带得富有生机。
画家村我看过几个,但像这样综合的文艺村却只见过一个。这个村庄是会让我长久怀念的。
这天的行程非常多,也留有两个遗憾。
最遗憾的是见到一株高寿1750年的古银杏树时已是黄昏,一群山羊和我们擦肩而过,我们朦朦胧胧中只看到一株硕大无比的树,在云影和冷风中稳稳地站着。这株汉时的树高达24米,基部生出8株小银杏树,形成了几代同堂的壮观,被中国银杏学会称为“皖东银杏王”。
遗憾之二是我们看完银杏王去往舜山镇林桥村(安徽9个亿元村之一)时,天黑得已看不清村容村貌。这个村以苗木种植著名,他们的苗木花卉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他们可以三年不开张,可见其富裕程度。幸而晚餐所在地就在这个村子边上,是个很有意思直接可以拍电影的院落,有水有栈道有房子有大锅灶有苗木有陶瓷,奇奇怪怪的组合很有些意思。这样的饭店也让人对这个村庄顿生好感。
我很想再来一次这里。和村民们深入聊一聊,也许会刷新我的很多认知。我在老家认识的一个长辈,他用二十年的时光在山脚下打造一个壮观的盆景世界,就在他们村的后面。开始人以为是闲的,等成规模后村民们后悔了:早知如此,我们也应该种苗木造盆景。
那天晚上我倒床便睡。钱作家也睡得很好,当然她已换了一个单人房间。
返回的这一天,先开会座谈,后去巡视我们入住酒店周边的景致,转了一圈下来你会以为这是一个为南京人而营造的后花园。那里有一万亩地开发成各种各样的产品,有文旅产品,有高端房产,有金陵水乡,有康养基地和运动基地,还有研学项目。只有作家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来安的今天让我吃惊。
作者简介
马丽春:医学硕士,高级编辑,书画修行者。长期主持《新安晚报》文艺副刊,现为该报“大皖”客户端“徽派”主编。安徽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副会长,新华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客座教授,绿色文学社社长。安徽首个“作家村”发起人。著有散文集《与欲望无关》《画画这事儿》《白马集》(与台湾记者合著),即将推出《大宋名臣包拯》。
西涧周刊微信公众号
欢迎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