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2日
第A06版:天长新闻

稻虾共作助民增收

范正磊 宣金祥

初冬时节,天长市大通镇便东村,成片收割后的稻田里已灌满水,工人们准备栽草、投放小虾苗。

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稻虾共作产业,全镇开发稻虾产业超过2万亩,其中核心区1.72万亩,创建了“万亩稻虾共作示范园”,今年3月,成立了天长市稻虾产业发展协会,带动1100余个村民就业,其中贫困户60余个,走出了一条产业旺、生态美、致富快的产业富民路。

能人带头 政府引领兴产业

稻虾共作,最初是由大通镇刘跳村的几个村民摸索着搞起来的。

被大伙称为天长稻虾共作“第一人”的詹家国是刘跳村村民,他长年在外捕鱼捉虾,对江苏苏州、镇江一带发展稻虾共作产业兴趣浓厚,潜心钻研,2014年冬季回乡流转200亩地,一虾一稻,一年净赚40万元。

“头年11月份整田、放水、栽草、投放虾苗,次年2月龙虾上市,一直收到5、6月份结束,刚好插秧,10月份稻谷下市了,再接着放水养虾。”詹爱国说道,在他带动下,周边的村(社区)六七个大户包田种养稻虾,都获得了高收益。

稻虾共作“生态、节本、高效、错峰用水”,是可推广、可持续的富民产业。詹家国等人的成功经验,引起大通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实地考察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2016年初,该镇出台《大力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实施方案》,对稻虾共作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成立“稻虾综合种养领导小组”,镇干部分工包保村、社区,村、社区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发动、协调矛盾,当年5个村、1个社区流转耕地6500亩。“截至目前,全镇流转土地22000多亩,稻虾共作100亩以上的连片种养户40户、50亩以上150户,30亩以下散户300多户。”大通镇副镇长施列荣介绍说,镇里还对连片种养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给予优先保障。

技术赋能 练就发展硬功夫

“稻虾共作全面铺开后,镇里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技术跟进措施,让种养户站起来、跟着走。”刘跳村党总支书记项永富说,“我们请市里水产专家前来开办培训班,讲授稻虾共作的相关技术要领,以及稻虾病虫害防治方法。”

“稻虾共作不用农药化肥,虾饲料还能肥田,龙虾离田后,不用机耕直接插秧,农忙时也不用与其他农户争农水,产出的都是卖相好的高品质绿色生态米,特别适合咱高岗缺水地区,还能解决不少村民就业。”詹家国逢人就说稻虾共作的好处,镇里请他当老师,他毫无保留地把稻虾共作的“真经”传给乡亲们,一时间成了“香饽饽”。

不仅如此,大通镇还多次组织种养户前往全椒县、江苏镇江市等稻虾共作产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学习取经。天长市水产站还对连片种养基地进行分片指导,帮扶到田,2017年以来,累计培训达3900人次,对部分贫困种养户采取“上门送教”,最大限度地给予技术扶持。

创新模式 富民助困显优势

仁和集镇东风村61岁的佘汝标,是水产养殖的“老把式”,他在便东村稻虾共作示范基地流转了400多亩耕地进行稻虾共作,两年来老佘虽辛苦,但每年都有80多万元回报,还带动10多个农户跟他一起种养稻虾,吸纳20多名村民打工。

今年在天长市农业、水利、自然资源有关项目资金以及该市财政项目奖补资金大力扶持下,大通镇正在打造“万亩稻虾、稻渔共作示范园”,同时稻虾、稻渔综合种养产品加工企业、物流集散中心等产地市场建设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3月,“天长市稻虾产业发展协会”成立。在大通镇,现有从事稻虾种养的合作社15个、家庭农场21个、专业大户20多个,散户300多户,种养面积2万多亩,占全镇耕地面积15%。

许多种养大户在稻虾共作的同时,还将目光瞄向稻渔、稻鳖混合种养业。赵汝桃流转235亩耕地,成立汝桃家庭农场,从事稻、虾、蟹、鳖混合种养,每年净挣40多万元。2018年,汝桃家庭农场成为滁州市农广校“实训基地”;渔之乐水产养殖合作社荣获全省“稻渔综合种养创新示范基地”称号。

大通镇镇长董义松表示,下一步,该镇将重点打造稻虾绿色生态种养品牌,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抓好“万亩稻虾共作示范园”基础设施配套,通过规模化种养,实现集聚效应;另一方面打“融合”牌,将稻虾、稻渔综合种养、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科普教育、民俗特色融为一体,推进综合种养产业与休闲农业深度融合。

2020-12-02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25271.html 1 3 稻虾共作助民增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