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
第A03版:创建创城一举大获成功 常态长效永葆家园美丽

幸福花开文明城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系列报道之二

□全媒体记者李文刚

▲金燕小区改造后的市民文化乐园广场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提升城市品位、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大民生工程。

回望创城三年,面对这场久久为功的“耐力比拼”、“城市大考”,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人民满意”为标准答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初心不渝,引领全市人民砥砺奋进、风雨兼程,夙兴夜寐、同心同德,三年磨一剑,终在今朝摘下金字招牌,交上优异答卷。

创建为民

在内外兼修上下足精准之功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以人为本的伟大工程。

在创建过程中,我市坚持走下来、沉下去,从老百姓最关切、最盼望的实事难事做起,从老百姓需求出发,将难点当作重点,将广大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当成文明城市创建的上心事、特办事、分内事。

背街小巷是一座城市的毛细血管。小巷虽小,却是离百姓最近的连心路;小巷虽窄,却是关乎市民日常出行的民生路。

位于南谯区同乐街道新生路附近居民区多,又毗邻农贸市场,人行道破损、绿化损毁、路牙损坏、沿街商户店招不统一、沿线车辆乱停放、污水横流等问题突出,要求改造的呼声日益高涨。

百姓利益无小事。该路所在的花园社区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人行道破损处进行全部翻新,铺设大理石路面7000平方米,设置隔离桩800个,加设非机动车停放栏70个。同时,整修路旁绿化3000余平方米,补植3000平方米,施划非机动车停车位共500余个。统一规范沿线150家商户“亭城”特色招牌,清理同乐东苑南门院墙积土500余车,并加设防护墙110米。曾经的破败小巷,如今被深度“美颜”,重获“新生”。

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我市拔“深根子”、啃“硬骨头”,全力攻坚克难,破解群众生活的“堵点”。三年来,全市累计投入600余亿元,大力实施老城改造、河湖治理、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老旧小区、棚户区、农贸市场、背街小巷改造提升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城市发展“旧貌换新颜”。截至目前,全面改造老旧小区127个、提升改造居民小区550多个,惠及14万多户、42.8万人。新建改造农贸市场30个、改造背街小巷220多条、新建改造公厕160多座。

文明创建,既要精修城市“面子”,更要涵养城市“里子”,内外兼修的城市才看着顺眼、住着舒心。

三年以来,我市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共评选滁州好人445人,道德模范(含提名)20人。其中,高青旺、高红获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李宏祥等5人获评第六届安徽省道德模范(含提名)。2018年以来共评选滁州市“文明家庭”264户,其中陈长山家庭获评“全国抗疫最美家庭”。升级改造“滁州好人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之家”“好人之家”。成立滁州市“德耀亭城”志愿服务队,让模范好人志愿者成为全市文明实践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在全省面向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率先实施“道德信贷”工程,全市共为1156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开展授信,授信额度8.8457亿元,用信5.7962亿元。同时为687名模范身边好人进行免费体检,帮助1184名各级好人模范解决实际困难。

系列举措,只为着力推动思想道德建设逐步内化为群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让群众文明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提升。

▲琅琊区国民体质监测站启用

A

创建惠民

在共建共享上下足精细之功

创城是目标,惠民是目的。

创城三年,我市始终把创建的落脚点锁定在造福于民上,创新工作模式,细化具体工作,深入推行“菜场革命”“厕所革命”“交通革命”“行业创建”等专项创建行动,补齐民生短板,提升民生福祉,收获人民满意。

门头黛瓦青砖,地面干净整洁,摊位整齐划一……提升改造后的南谯区湖心路农贸市场看见,没有了曾经的“脏乱差”,变身成为农贸市场中的“洁净美”,舒心的购物环境,引来市民交口称赞,市场内摊贩的生意也红红火火。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我市把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作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对龙蟠北苑、龙蟠集贸、同乐苑等农贸市场提出标准化建设方案,让旧农贸市场变身为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整洁有序、宽敞明亮的“购物超市”,让百姓“菜篮子”拎得放心,吃得安心。

小厕所,大民生。从创城之初,我市就以“厕所革命”为抓手,让公厕成为城市另一道风景线。

截至目前,我市共新建、改造、维修公厕160多座,基本满足了市民群众“在市区实现500米内有公共卫生间、步行5分钟找到公共卫生间”的总体要求。同时,公厕改造提升坚持科学化、人性化、人文化、节约化的原则,紧盯选址、设计、管护等关键环节,改善环境、增设设备,彰显人文关怀。

“您好,请在行人等待区有序等待过街。”“请遵守交通规则,不要逆向行驶”……创建文明城市,离不开交通文明。

我市打出文明交通组合拳,让文明出行蔚然成风。建立城市交通信号智能控制系统,加快城市速度,降低拥堵指数;布局机动车违停抓拍系统,解决机动车“乱停”顽疾;开展“礼让斑马线、守法文明行”文明交通创建活动,实现由强制礼让向自觉礼让转变;增设行人过街请求式信号灯,保障通行安全,提升通行效率;建立完善信息发布和诱导系统,形成社会震慑,实现交通精细化管理;常态化开展文明劝导活动,让交通文明成为行为自觉;建立“一校三方”共管共治共享机制,筑牢校园交通安全防线;施划停车位、修建停车场,让停车不再“老大难”;推进公交场站建设,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开展公交站台人性化改造,打通人行道与公交站台之间的通行“屏障”;加速城市出入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形象……

窗口单位,是办事的窗口、服务的窗口,更是文明的窗口。

创城以来,市总工会牵头组织窗口单位分别制定《窗口优质服务标准和文明行为规范引导措施》,开展“文明窗口、服务品牌、服务明星”三评活动,巩固提升窗口文明服务“六统一”、“六个有”建设水平,升级改造112个“爱心驿站”,持续推进“一窗一品”工程等,窗口单位溢满文明新风。

B

▲凤凰社区红红火火过大年为民送年货

创建靠民

在群策群力上下足常态之功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三年以来,我市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创建的主体和基本力量,政府不唱“独角戏”,形成了“人人是文明因子、个个是创建主体”的生动局面。

“电动车是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物业应该增设停车棚,充电桩。”“楼栋外墙脱落,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处理”……在龙池社区的楼道板凳议事会现场,社区干部、居民代表、物业负责人、业委会代表端起小板凳,围坐在一起,就小区居民关心的大事小情开展协商。

龙池社区通过建立楼道板凳议事会机制,定期召开居民议事会,以小见大,鼓励居民发挥社区主人翁的精神,从自身做起,从家庭着手,从楼道起步,为建设美好社区献计出力。

大家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创城没有局外人,人人都是主人翁。

在街巷、在社区、在广场,总有这样一群人,身着红马甲、头戴小红帽,或是手持清洁工具拾垃圾、捡烟头,或是协助维护交通秩序……他们是志愿者,来自群众、也活跃在群众之中,以一抹鲜亮的“志愿红”,为文明滁州增色添彩。三年以来,我市配置完善“12+N”志愿服务队伍,吸引了全市98.8万人注册加入志愿者队伍,成立志愿服务团体达4005个,专业志愿服务队892支,服务总时长1490.5万小时,开展活动7.5万余场,服务群众360多万人次。完善“点、派、接、评”的供需对接“四单模式”,精心设计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自发参与的实践项目,搭建市民群众参与平台,激发文明创建活力。

党建带群建、合力抓创建。我市持续深化“党建带群建、合力促创建”活动,健全街道社区党建“1+1”体制,完善33名市级领导、150余个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网格体系,以“连心共创文明城”为主题,组织干部入户走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为共识,“人人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成为社会风尚。

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各类平台,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创城重大意义和推进创城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激励着全市上下关心创城、支持创城、参与创城。出台《滁州市民公约》与《滁州文明16条》,印发文明手册,开展问卷调查,绘就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

站在新起点、新征程上,市委、市政府将带领460万皖东人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用荣耀激励奋斗,定将不断刷新城市颜值、厚植城市气质,让醉美亭城更具温度、更富品质。

▲丰全巷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

C

▲市政务中心24小时政务自助服务区

2020-11-26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系列报道之二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24956.html 1 3 幸福花开文明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