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
第A05版:辉煌十三五奋进新时代

勇立潮头竞风流 五年华章铸辉煌

—来安县汊河经济开发区“十三五”跨越发展纪实

尹文健 刘金鑫

汊河新城航拍

一块沸腾的土地,在跨越赶超的时空中,因为拓荒者的执著和艰辛的耕耘,正在孕育着奋起勃发的新生机。

回眸“十三五”,一步一个脚印,凝聚着汊河经济开发区全体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智慧,助推了开发区的赶超和跨越。

尤其是“十三五”以来,汊河经开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来安县委、县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对照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作为,产城融合新汊河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汊河经开区连续两年跻身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考评30强,2019年位列第9名,站稳了全省开发区第一方阵;连续五年跻身全市省级开发区综合考评前三甲,成为来安县经济重要增长极;2016年作为滁州市产城融合试点区之一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2017年获批第二批全国特色(轨道交通装备)小镇;2019年成功入选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作为我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举措得到省市瞩目并加快推进。

此外,五年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由28.9亿元增长至58.5亿元,年均增长19.3%;规上工业增加值由7.7亿元增长至15亿元,年均增长18.1%;固定资产投资由57.7亿元增长至95亿元,年均增长13.3%;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570万美元增长至3205万美元,年均增长19.5%;财政税收突破10亿元大关,由4.2亿元增长至7.53亿元,年均增长15.7%。全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汊河速度”“汊河现象”受到省市县各级高度关注。

中山大道

主动作为 全面融入长三角

自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特别是南京市江北新区设立以来,作为安徽省参与长三角合作的最前沿和长江经济带“沪宁合”发展主轴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滁州抓住与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无缝对接的独特区位优势,加速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十三五”期间,汊河经开区抢抓这一发展机遇,在长三角“朋友圈”找准自己的定位,蓄势发力,紧紧围绕“主动融入江北新区、全力打造美好安徽第一印象”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两地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的得天独厚优势,等高对接,开放发展,加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次、多领域交流合作。

产业无缝承接。按照发挥优势、资源互补、错位发展、配套融合的原则,积极对接中车集团浦镇车辆厂等一批行业知名企业,不断壮大轨道交通产业规模,产业集聚效应明显,80%的园区企业、超过4000名企业高管和高技能人才来自南京。

交通路网连接不断完善。推进“一铁一桥”建设,配合和保障汊河大桥改扩建工程和滁宁城际铁路建设需求;滁州(汊河)港投入运营,年吞吐量达208万吨,直通长江;实施汊河港至G104集疏运项目,打通大江北水陆融合通道;积极谋划中李大桥项目,黑扎营大桥完成初步设计;来安——禄口国际机场大巴在汊河设立站点;正积极推进来宁公交换乘中心建设,实现来安至南京公交无缝对接。

合作机制衔接。滁宁两地联合成立“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推进小组,目前功能区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策略研究已出基本成果,推动注册资金10亿元的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双方在经营范围和合作模式等方面已达成初步统一意见;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与江北新区签署联防联控备忘录,建立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发放通勤证明,实现互认通行,仅用一个月时间便实现园区工业企业全面复工复产。

集聚动能 产业发展势头猛

五年来,开发区组织招商力量,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和江北新区产业配套,建链增链、强链补链,争当滁宁一体化发展排头兵。

坚持高位招商。市、县领导一线招商、高频对接,将招商触角延伸到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全国产业活跃区;充分发挥商会、协会等平台影响力,充分利用以商招商,成功在南京、苏州等地举办大型招商推介活动4场;助力组建南京江北新区招商分局,协调专人、驻点招商,抢抓沪苏浙产业转移东风,五年来共成功签约入驻工业企业147家,其中包括5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12个。

紧盯主导产业。始终坚持围绕轨道交通装备主导产业,抓住中车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改制的契机,吸引大批上下游配套企业,放大轨交联盟“朋友圈”。目前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已入驻企业132家,实现产值35亿元,高铁七大类168个主要部件可生产近百个,达到“高铁、地铁目所能见的,汊河均可生产”的能力,成为中车集团轨道交通重要零配件供应基地。

拓展产业载体。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快速启动产业第二片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面积5.17平方公里,聚焦“轨道交通及汽配、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四大板块,立足长三角,致力于打造大江北最佳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七路一厂一渠”快速推进,已签约入驻企业24个、开工15个,形成产业南北呼应新局面;大力推动双创产业发展,投资1.2亿元兴建开发区双创产业园,同时联东U谷等行业领先的产业综合体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双创平台初具规模。

提质提效 新城建设跨步走

“十三五”以来,汊河新城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着力提升新城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建成区已由“十三五”初的12平方公里扩展到22平方公里。

如今,作为滁州市城市“东向”发展的主战场,汊河经开区已从一个高效能、综合化、标志性的产业园区,逐步升级为一座崭新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带着蓬勃的朝气,大步向前!

规划体系纵深推进。编制完善了汊河新区180平方公里概念性规划、23.4平方公里的汊河镇总体规划和18个专项规划,新城规划体系基本完成,“一城双片、两轴五区”的总体布局具备雏形。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五年来,开发区坚持高标准推进城市规划建设,“五区同建”取得阶段性成果;谋划新建城市建设项目218个,总投资385亿元;中山大道、幸福大道、G104国道和长江路等主干道路基本贯通,乌汊路、汊河大桥和黑扎营大桥等一批对外交通要道抓紧推进,“内联成环、外联成网”的交通路网体系基本形成。

生活配套日益健全。吸引了碧桂园、雅居乐、金鹏、孔雀城、明发等20余家房地产企业投资汊河,开发商业楼盘37个,累计建成商住用房超900万平方米;汊河第二小学、公立幼儿园投入使用,成功引进碧桂园外国语学校、天立私立学校等优质社会教育资源;来安县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部竣工投用,住院楼正式开工,并挂牌南医大二附院来安分院,实现南京专家定期坐诊;高新技术服务中心设计有序推进,公共自行车系统建成运营;270米明发超高层商业综合体加快建设,拔高城市天际线;实施阳明湖公园、滨水绿廊、示范区超级绿道和门户区绿化风光带工程,扮靓新城风景线;兴茂旅游度假区落户汊河,致力打造环江北新区文旅休闲首选地。

精准施策 营商环境大改善

营商环境是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十三五”期间,汊河经开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让各项政策在经开区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改革工作扎实有序。汊河新区政务服务中心落成,启用行政审批“2号章”,16家县直职能部门共28个服务窗口的58项审批手续可直接办理,有效缩短项目审批时间,提升企业服务效能;成立开发区企业帮办服务中心,推动部门“下沉上门”服务,让“政府多跑腿、企业少跑路”;构建职能界限清晰、运转简约高效的“大部门制”工作格局,“大城管”“大信访”体制落地生根,推动城市管理和信访矛盾调处就地解决。

“四送一服”深入开展。持续优服务、稳增长、促转型,五年间召开26次企业家座谈会、18次银企对接会和200余场项目推进会,积极沟通解决企业实际困难超900个,帮助招工3000余人,解决融资需求30多亿元;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包保责任制,实现全区223家工业企业全方位帮扶;规模以上企业从“十三五”初的48家增加至91家,企业服务成效显著。

创新要素加快集聚。五年间,高新技术企业由11家增加至2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18.9亿元增长至27.6亿元,五年累计授权发明专利65件。与省质检院合作共建的省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运营,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共建的慧通轨道交通研究院注册成立;积极推进省级高新区申报,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和可研报告,正有序开展上报。

低效资源高效盘活。大力开展“三清一排一帮”专项行动,累计摸排入驻手续不规范及不符合园区产业类型企业134家,清退散乱污企业41家;完成8家涉化企业整改工作,3家企业实现转产,5家企业搬迁至县化工集中区;推进“腾笼换鸟”工作,五年间腾退“僵尸企业”27个、闲置土地2000亩、40万平方米。

壮阔的“十四五”即将启航,下一步,汊河经开区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和来安县委、县政府战略部署要求,发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优势,理清思路、脚踏实地,在开拓创新中实现汊河新的五年跨越。

来安产业新城门户区综合服务中心正面向中小科技创新型孵化企业开展招商工作

来安产业新城门户区综合服务中心正面向中小科技创新型孵化企业开展招商工作

市民在汊河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

宁滁城际铁路

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的车间内热火朝天,工人正在操作机器生产车辆零部件

滁州港

2020-11-26 —来安县汊河经济开发区“十三五”跨越发展纪实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24783.html 1 3 勇立潮头竞风流 五年华章铸辉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