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
第A01版:要闻

书写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十三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述评

全媒体记者施 璇

开栏的话:“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5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在建设现代化新滁州上迈出了坚定步伐,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为充分展示“十三五”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发展成果,本报今日起开设“辉煌‘十三五’ 崛起新滁州”专栏,展示成就经验,传递发展信心,展现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敬请关注。

历史常常以惊心动魄留下深刻印记,也常常以波澜壮阔写下壮丽篇章。

不同寻常的“十三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同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滁州也历经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旱涝急转的特大汛情、国内外各种复杂多变的形势、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市委班子锐意进取、稳中奋进,团结带领460万滁州人民苦干实干拼命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提前一年把“阔步迈入全省第一方阵”的宏伟蓝图变成了“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的美好现实。当前发展形势好、发展态势好、发展趋势好,滁州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这是前进中的探索,这是负重下的不屈,这是崛起中的奋进,回首五年征程,滁州,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念,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豪迈自信,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顽强作风,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刮目相看的发展成就。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节点,在收官“十三五”、谋划“十四五”的关键阶段,在抓“六保”促“六稳”、育新机开新局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重要指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推动滁州在实现‘两个更大’中走在全省前列”正成为全市上下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执着追求,成为滁州发展的主旋律、最强音。

这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

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三,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

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时间节点让人记忆犹新。

2016年9月20日,中国共产党滁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开幕,《冲刺总量全省第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谱写美丽滁州新篇章而努力奋斗》,大会报告的标题醒目响亮、振奋人心。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实现“冲刺第三”,即在全省第一方阵中继续前进,推动经济总量向全省第三冲刺。

2019年12月18日上午,在正在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中,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专程来到滁州代表团所在的第八组参加讨论,肯定滁州“逆势上扬势头好、招大引强效果好、深化改革经验好、一体化发展开局好”,表扬滁州“工作有声有色、如火如荼、可圈可点,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好答卷”。

2020年2月17日,市统计局公布了《2019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2019年,经初步核算,滁州市GDP为290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至此,滁州经济总量正式跻身于全省第三。

超越了从未超越的城市,书写了从未书写的成绩,创造了从未创造的历史。从2016年初到2019年岁末,4年里,滁州抓机遇、大招商、善作为,咬定发展不放松、咬定项目不放松、咬定争先不放松,奋力追、拼命跑、敢于超,厚植了支撑即期、引领预期的新动能,谋划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牵动性强的好项目,营造巩固了干部干净干事、群众群策群力的好生态,在一组组不断跃升的数字上,在一个个冲刺争先的姿态中,在一串串坚实有力的足迹里,滁州经济总量终跃居全省第三,全市上下多年追逐的梦想得以成真。

今年以来,奋力夺取“双胜利”的滁州答卷令人惊叹。在疫情汛情的大战大考中,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沉着应战,用20多天时间控制住疫情蔓延,是全省最早实现住院患者“清零”的市之一,疫情防控取得了重要战略性成果,复工复产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防汛救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全市没有发生一起人员死亡事件,滁河、淮河干堤等重要基础设施没有受到损毁,所有水库没有发生险情,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没有受到影响。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均居全省第三,7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

与此同时,一项项成绩纷至沓来、交相辉映。不久前,在2019年度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我市排名居全省第2位,连续6年被省政府通报表扬,其中,稳增长贡献单项考核结果,我市排名全省第一;近日,2019年安徽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考核结果反馈:滁州市领导班子在综合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考核中被评定为“好”等次,在16个省辖市中专项考核得分排名第一,向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五年——

“六稳”“六保”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城乡面貌展现新变化、社会事业开创新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崭新成就

“六稳”“六保”取得新成效。守住“保”的底线。市委、市政府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今年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4.9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5万人,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85%,33项民生工程资金拨付率超96%;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19.4亿元、招工6.2万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47万户、总数达32.8万户;夏粮生产实现“十七连丰”,完成2019年度104万亩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连续两年获省政府激励表彰;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近70%;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夯实“稳”的基础。实体经济稳中向好,出台支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17条”,深入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今年上半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4户,总数达1720户、居全省第3位;新增战新企业39家,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2.3%,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2位;全国首个功能农业创新创业基地落户南谯高教科创城;项目建设稳中发力,举行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6次,项目总数、总投资均居全省第1位;上报新增中央投资项目数、申请投资额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3位;发行专项债居全省第2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2%、22%,居全省第3位、第2位;人民币存贷款增速16.6%,居全省第1位。今年以来,2家企业通过上市审核。

近五年来,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五年来,各地各部门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取得了一批既具有滁州特色,又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全面完成,天长获批改革试点典型单位;一批改革在全省率先突破,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率先推出“农权贷”,率先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率先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率先启动“农民工权益保障监管系统”;全省第一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不动产权登记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等在滁颁发。一批改革在全国全省形成品牌,县域医改“天长模式”、小型农田水利建管机制改革“定远模式”、农村垃圾治理“来安模式”、来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医保信息业务编码工作等一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公车改革、农村环卫治理体制改革等一批全国全省现场会在滁召开;审批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率92.8%、“一窗”办理率96.2%。开放合作更加深入,积极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和苏滁高新区发展,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滁州《行动方案》,与南京签订“1+2”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工作推进机制;与苏州签订《中新苏滁高新区合作共建框架协议》,扩区工作取得进展。与长三角18个城市实现首批51个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全线加快建设,北沿江高铁、合新高铁、宁淮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近五年来,城乡面貌展现新变化。2018年、2019年文明城市年度测评,我市在全省7个提名城市中排名始终保持第1位,在全国113个地级提名城市中分居第六、第八,滁城居民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滁城功能持续完善。主城区面积由50平方公里扩展到90平方公里,构建了“141”城市空间,聚焦“四个一”工程,2019年,实施重点城建项目265个,完成投资204亿元。紫薇北路北延工程加快推进,滁州大道滁城段竣工,明湖大道部分建成通车,新建改造城市道路32.5公里。紫薇路跨清流河桥、奥体中心加快建设,遵阳街改造有序推进,琅琊山南天门提升改造、东大街桥和文德桥加固修缮、章益和吴棠故居保护等工程完工,琅琊阁建成开放、太仆寺试运营、明湖预开园。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县城和镇村建设步伐持续加快。天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018年度66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2019年度50个省级中心村加快建设。改造农村危房3582户、改厕3.5万户,在全省率先完成42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近五年来,社会事业开创新局面。近年来,我市民生支出始终占财政总支出85%以上,民生改善力度越来越大,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我市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有20.2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2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5.7%降至0.1%,定远县成功摘帽。坚持每年为民办好十件实事,连续多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近两年改造面积178万平方米,惠及2万多户。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8.9万人,登记失业率降至2.73%,“企业用工周转池”创新举措获人社部、审计署表扬。发放养老服务补贴和高龄津贴8750万元、惠及17万人。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10亿元,24万困难群众受益。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3所、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5所。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考核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率达30%以上,县域医共体“天长模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远模式”全国推广。成功举办第五、六、七届中国农民歌会。市图书馆新馆开馆。文化产业产值居全省第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完成各项整改任务。成功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创成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4228元、14439元,分别增长9.6%、10%,连续两年高于经济增长。

五年发展,成就滁州气象;五年改革,写满滁州探索;五年挑战,塑造滁州精神;五年崛起,展现滁州贡献;五年奋进,铸就滁州品格……在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期,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中,在振奋人心的瞩目成就里,在和谐幸福的民生画卷上,滁州故事不断展开新的内容,滁州道路不断书写新的辉煌,滁州历史不断翻开新的篇章。

这是全面深入从严治党的五年——

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思路理念,自觉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一把手是抓党建促发展的关键,一把手勇作表率,解决问题才能势如破竹,改进作风才能立竿见影。市委书记张祥安带头严格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人”职责,建立责任清单。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班子成员抓分管领域党建工作述职,听取县(市、区)委和市属党工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推动责任和任务落实。市委常委、县委常委建立联系点235个,落实“八个一”活动,推动责任落实。

市委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开展中心组集体学习、专题研讨和专题报告会。深入组织开展“五大一新”“六团六进”宣讲等活动,举办主体班、培训班、轮训班,持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按照省委部署,市委扎实开展“讲重作”“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扎实开展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深化拓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成果,持续优化政治生态。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重品行、重业绩、重适配”导向,选拔脱贫攻坚、“双招双引”、疫情防控等一线干部,建立容错纠错备案建档机制,对举报经查不实的干部及时提拔使用,开展“人民满意的优秀领导干部”“人民满意的先进集体”评选,旗帜鲜明激励担当作为。选派干部赴先发地区和上级单位跟班学习。健全干部监督“负面清单”,创新开展电视“公开问政”。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党支部建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出台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12条”、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8条”。实施“党建引领助振兴、村企联建促脱贫”三年行动,243家企业结对帮扶200个村,党建引领信用村创建试点工作得到省委组织部肯定。深化“党建带群建、合力促创建”活动,统筹加强非公、机关、国企等党建工作。

加强作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实施细则,扎实开展“严强转”专项活动,认真落实“基层减负年”工作举措,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审视不寻常的五年发展实践,滁州在乡村振兴上抓改革、兴产业、建新村、强党建,在城市建设上,抓机遇争空间、抓建设强管理、搭平台优服务、上项目立产业,找到了一条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好路子,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滁州坚持“三个始终”:始终把发展摆在最突出位置,树牢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坚定发展的目标和信心,切实扛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始终强调项目为王的理念,通过项目化落实落细各项工作,千思万虑谋项目、千山万水招项目、千方百计扶项目、千辛万苦盯项目,凡事以项目为抓手、靠项目来支撑、用项目来检验,凝聚干群最大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始终树立干事创业鲜明导向,通过干部为事业想、组织为干部想,凭实绩用干部,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等做法,真正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干部干净干事、群众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

能否危中见机、化危为机,实现弯道超越、更上层楼,“十四五”规划的科学编制承载着全市人民对滁州未来五年发展的新期待,也必将引领滁州这艘巨轮锚定高质量发展新航向,继续破浪前进、扬帆远航。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下一个五年,我们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抢抓机遇,接续奋斗,凝聚起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滁州的磅礴力量,不断创造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继续书写波澜壮阔的壮丽篇章。

2020-10-23 ——“十三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述评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22393.html 1 3 书写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