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
第A06版:副 刊

一条石子路,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

○管友斌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习总书记的这句话,一直深深地烙印在扶贫干部管友斌的心中。定远县拂晓乡林业村位于皖东腹地,地处偏僻,深山环绕。2018年,响应中央“脱贫攻坚战”号召,滁州市城管执法局苏滁分局对接帮扶林业村5户贫困户,管友斌作为该村帮扶干部——村民习惯称他“老管”,从此贫困户的生活冷暖,就一直牵挂着老管的心头。

龙王庙是林业村村组之一,位于龙王山上,该村组只有4户村民,都是贫困户。村村通公路修不到这里,平时村民外出都要徒步走一个多小时的山间土路。村民们戏称“这是坦克车走的路”,这也是龙王庙村民整体贫困的原因之一。经过多次入户走访,老管根据龙王庙实际情况,把“修路”列为重点帮扶计划。

致富路——2018年2月7日,今天是农历小年的前一天,老管带上慰问物资,去看望贫困户。通往林业村的是一条蜿蜒的山路,像一条土色的丝带,一直延伸到大山深处,路两旁的山林寂静萧索。远处望去,零星散落着几处砖瓦民房,样子有些破旧脏乱。山间土路,陡峭狭窄,车开不到贫困户的家门口,在远远的山脚下就停了下来。老管就扛着米,拎着油,挨家挨户地送过去。老管呼哧带喘地送完慰问物资,又忙着进行村级问卷和建档立卡工作,关心询问他们在生活上的困难。贫困户老周,一家三口,妻子患病,常年需要照顾,女儿上学,全家就靠老周一个劳动力,村里帮老周争取就业帮扶,给予养鸡政策补贴,老周家凭着庄家收入和养鸡2017年就实现了脱贫。此外,在老管的协调帮助下,给老周争取到了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有600元的收入。可是,老周还是一脸愁容,“家里生活问题基本解决了,可是家里种的菜、粮食、鸡蛋这些农产品要是都能卖出去就好了,就能给孩子补贴点生活费”。老管听后,不觉心头一酸,“放心,你家的农产品我帮你卖”。老管拉上亲戚朋友,一起帮老周推销农产品,就这样老周家的农产品就成了抢手货。欣喜之余,老管思虑着,这样帮扶是“治标不治本”,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老周家农产品卖不出去,还是因为村里的路不通啊。

上学路——冬去春来,连日阴雨,老管每月都要坐近2个小时车程从市区赶往林业村。通向贫困户家的崎岖的小路,雨水天气更是泥泞不堪,一路深深浅浅的脚印,窝满了雨水,形成一排歪歪扭扭的小水荡。老管挽起裤腿,深一脚浅一脚的,朝着贫困户张大姐家走去。张大姐带着女儿独自生活,农村妇女种几亩地,供女儿上中学,根据张大姐家的情况,村里给予产业帮扶和教育补贴,张大姐在2017年已实现脱贫。老管一直坚持“扶贫先扶智”,要想拔掉穷根,必须从教育着手。张大姐的女儿的上学问题也是老管最为关心的,每次走访都要问一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张大姐说:“这孩子,学习成绩还可以,就是上学的路太难走了,一到下雨下雪天,鞋子袜子都湿透了,到学校同学老笑话她。”老管说:“是啊,山里住的人少,路也不好,这也是贫困的症结所在啊,大姐,你放心,我一定给你们挣取,给你们铺一条石子路,让孩子上学路好走些。”

看病路——春去夏至,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冒着酷暑高温,老管赶着去看望林业村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张大爷,76岁的张大爷和老伴住在一起,老伴患有内风湿,生活不能自理,村里给老人产业帮扶,纳入低保,申请残补等各项扶贫政策,张大爷和老伴在2019年已实现脱贫,老管回想起老人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误会。村里给张大爷的危房改造资金2万元已到了个人账户,但由于老人年纪大,村里交通不便,没有及时查询到信息,给老人造成误解,为此,老管亲自帮助老人查询信息并告知老人,帮他解开误会。再复杂的误会都有解开的一天,但是贫困村的路,确成了老人看病的障碍。老人一辈子住在这深山里,早已熟悉了山里的一草一木,更是对这里有着深深的眷恋。物是人非,年轻时走过的路,年老了依然还是这条路,泥泞坑洼也好,崎岖陡斜也罢,是他一辈子走过的路,只是现在再也走不动。“看来,这条路是非修不可!”老管在回城的路上思索着。

为了尽快实现村民的愿望,老管立即着手,一方面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上级财力、物力支持,另一方面积极联系相关企业争取无偿援助。2020年5月,在老管的积极争取下,林业村龙王庙村组的这条石子路终于落实了!由滁州市城管执法局和相关企业共同出资帮助林业村修通这条通向贫困户的路,打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不仅如此,老管还为林业村积极争取了2台电脑,在改善办公条件的同时,助力该村发展“农村淘宝”经济,开拓网上“扶贫路”。

不久,这条石子路将落成,相信,这将成为林业村一条美丽的风景线。路虽普通,但对于贫困群众来说意义重大,这不仅是一条便民路,还是一条民心路,更是一条通向小康的幸福路!

2020-10-22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22317.html 1 3 一条石子路,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