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
第A06版:理论专版

持续掀起学习热潮 真抓实干再创佳绩

——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征文选登

以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引领滁州跨越式发展

安徽科技学院皖东产业经济研究院 李 强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并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滁州市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结合滁州产业发展特点,培育高端制造业形成发展新动能

滁州市第一产业流出的就业人口大部分流入了第三产业(服务业)部门,说明了服务业开始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服务业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于第二产业,制造业劳动力生产效率的提升不能弥补劳动力的流出的负结构效应,那么要素跨部门间流动是不合理的。虽然,在大部分年份中,滁州市整体的产业结构变动都是有效的,但是滁州市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应注重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升级制造业传统动力,培育高端制造业的经济新动能。

(二)发挥产业特色优势,提升关键动能技术比较优势

滁州的制造业创新能力一直处于省内领先地位,主要原因在于滁州是制造业大省和创新大省,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领跑全国。下一阶段,滁州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第一,继续保持制造业的创新范围和创新强度,巩固制造业的领先地位,把滁州建设成为制造业创新的核心地区。另一条路径是模仿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区,推荐产业升级的同时将制造业创新的范围划定在几个主要的优势领域,这样虽然牺牲了制造业创新综合能力,但是可以提高滁州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三)引导产业结构多样化调整,提高产业链“长度”、“高度”和”宽度”

一方面,应引导产业结构的多样化调整,积极拓展关键动能产业门类。利用产业政策手段在主导产业之外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适度培育与现有主导产业存在逆经济周期差异的新兴部门,逐步形成适度多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苏南城市应创造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多样性产业环境,推动城市功能由产业生产向产业创新转换。另一方面,应以比较优势主导产业为核心构建和发展产业链。根据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和在省内的地位角色,规划产业链的层次和功能,避免城市间产业竞争和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配置低效。

(四)大力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助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针对滁州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强战略性谋划和前瞻性部署,统筹协调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广大企业等各方优势资源,协同推进智能制造发展。聚焦智能装备创新及重大示范应用,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扶持,加大省财政专项资金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相关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股权投资、风险补偿等有效方式,支持智能制造发展。鼓励融资担保公司为智能制造相关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缓解融资难题。

以总书记的特别关心为强大动力推动滁州高质量发展

滁州市委党校 李邦松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之行,意义重大而深远,既高瞻远瞩坚定推动大国发展战略,又深入基层关注群众生产生活。

一、总书记对滁州特别关心关爱

滁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变革创新意识强烈。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在全省乃至于长三角地区也渐显头角。由于这些机缘,滁州,得到总书记特别关心关爱。

镜头一:2020年8月,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总书记此行关注的两大重点内容都涉及到滁州。一是防汛救灾和治河治江治湖。入汛以来,长江、淮河、巢湖等一度处于超警戒水位,安徽南北三线作战。总书记十分关心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淮河和巢湖治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尤其牵挂惦念灾区群众。滁州居于江淮之间,不论是防汛救灾,还是治江治淮,都属于总书记讲话指示精神所指的重点地区。二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滁州是长三角地区东西发展衔接的桥梁,南京和合肥两大都市圈交叉覆盖,区位特点决定其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战略定位和区位优势。总书记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展情况、如何育新机开新局等问题,滁州也都是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所指导的关键地区。

镜头二:2014年3月9日下午,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安徽代表团的审议。在交流发言中,时任滁州市市长代表滁州400万人民向总书记掏出心里话:“滁州市的广大干群、小岗村的乡亲们让我在这里捎句话给您——他们盼望您在繁重的国事中保重身体,他们更期盼您去滁州小岗这块改革的热土视察工作。”总书记即时回应:“我也请你向父老乡亲们转达问候,我对滁州很有感情。”并深情回忆了1978年到滁州调查研究的往事:“我有笔记,还能翻出来。”“我想有机会一定再去!”饱含对滁州人民的真情。

镜头三:2016年4月25日,总书记亲临考察小岗村。总书记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在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

二、以总书记的关心关爱为强大动力,推动滁州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考察安徽之行提出的战略性指导,不论是防汛救灾、生态治理,还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特别是“两个坚持”和“两个更大”的要求,滁州都应该大有作为,都必须大有作为。

1.以更深入的改革为滁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改革,是展示滁州形象的靓丽名片,我们必须打好“王牌”。总书记指出,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关键还是要靠改革创新。我们要继续发扬“敢闯敢试”的大包干精神,遵照总书记提出的“拿出更大勇气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拿出更多举措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以新的改革创新推动滁州高质量发展。

2.以更高的站位谋划滁州发展大局。要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高度,以深刻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为目标,以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己任,更高标准谋划滁州发展战略,更高质量推进战略实施,更大力度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更多举措推动滁州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探索建立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的要求,创造性进行人才引进和交流机制改革、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引进和交流机制改革,它是牵引性的,最能带来直接的效应,也最能够促动其他方面的最为关键的变革。

3.以更加坚强有力的领导引领新时代滁州跨越式发展。在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的环境下,总书记的安徽之行,重在回答两大课题:为了谁、依靠谁?如何做到总书记提出的“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奋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以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上力争走在全国前列,切实谋划好滁州的“十四五”规划,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把握战略机遇,推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

滁州学院皖东旅游发展研究智库 吕 俭

习近平总书记时隔四年再次亲临考察安徽,充分体现了对安徽发展的关心支持和厚爱。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握战略机遇,围绕“发展”这个根本命题,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落地生根,为此提出三点意见:

一、积极嵌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主动对接长三角发展规划

当前,在中美战略竞争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而亟需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坚持改革开放,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滁州要主动对接长三角发展规划,发挥滁州地域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实现合理分工,采取更精准的举措,使城市和乡村、产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之间的差异逐渐弥合,让区域发展更加均衡。

二、把握“十四五规划”战略节点,积极推进“新基建”快速发展

当前处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特殊时期,也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决策期,必将围绕重点领域形成一大批“新基建”项目。为此,要围绕我市战略定位,主动筹划一批基建大项目,力争纳入国家、省重点项目库。

一是交通基建项目。我市要围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方向,积极筹划铁路和公路基建项目,缩短交通时间,降低交通成本。

二是生态发展项目。滁州历史悠久,文化昌盛,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和文化优势,要着眼“长三角”制定旅游发展重点规划,传承与创新我市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知名生态旅游区。

三是5G等高科技基建项目。积极申请和引进5G等高科技项目,在硬件升级的前提下,同步实现高科技软件升级,用高科技元素,加持我市的文化底蕴,提升我市旅游和经济吸引力。

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任务

我市在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抗洪抢险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说明了我市的群众基础深厚,政治建设取得了实效。下一步需要采取扎实措施,以更大的发展巩固胜利成果。

一是大力开展就业扶贫,防止返贫情况发生。在疫情、灾情导致经济发展趋缓的情况下,需要采取系列措施,发挥旅游就业带动功能,优化硬件和软件环境,营造旅游氛围,刺激旅游经济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就业。

二是探索发展绿色经济。我市生态环境优越,具备发展碳交易市场的独到优势,应出台系列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建成全国范围内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全国范围的碳交易体系是中国在2015年达成巴黎气候变化协议之前做出的承诺之一,但其全面实施一再被推迟。当前我国碳排放交易正处于探索期和萌芽期,尚未全面与国际碳排放交易体系对接,国内的交易规则、交易体系尚未成熟。应积极推进智库力量,探索参与碳排放规则制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碳排放交易市场落户滁州。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推动滁州跨越发展

滁州市委党校 孙信文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强调,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对正在讨论“进前三后滁州怎么办”的滁州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滁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现状

近年来,滁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了创新制度基础。制定了《滁州市实施四大工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滁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和23个科技项目、人才招引、科技金融等配套文件。二是大批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全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7家,总数居全省第四。科技孵化器与众创空间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三是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获省科技奖14项,获省级科技项目11项。四是大力招才引智。实施院士助滁、国家级领军人才招引、引博三大人才招引行动。2019年,共签约院士5人,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20人,博士等高层次人才235人。

二、滁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政策引导乏力。近年来虽相继出台多项科技创新鼓励政策,但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的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当前出台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以模仿为主。二是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迟缓。传统产业中,加工制造占比高,研发设计占比低。新兴产业中,掌握核心技术的大企业和具有专业精准技术的中小企业较少。三是缺乏创新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滁州科教资源有限,本土人才不足。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高层人才难以引进落户。企业自有一线研发人员不能充分满足技术创新需要,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四是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滁州企业还存在资源要素和投资驱动发展的惯性思维,创新驱动的意识薄弱。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发展规划,独立研究开发能力不足。

三、滁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对策

一要增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识。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有两种: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滁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重点应当转向内涵扩大再生产,必须靠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要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体制机制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政府应当营造一个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增强创新活力。三要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搭建创新平台和载体。滁州要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一园三城”为重点,加快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加速建设小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四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快建立科技企业服务平台,激励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脱颖而出;加快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培育更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同时,强化科技金融服务,着力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五要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必须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引进、培养力度,推动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推进滁宁区域协同立法 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林立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的一项重大工作便是考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势必包含法制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必然会从多维度触及三省一市的政府改革以及制度构建,如果欠缺统一明确的规则,放任四地各行其是,那么很难想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能够成功;此外,行政分区的客观存在也意味着四地在因地制宜发挥本地所长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有必要以顶层设计的方式将保护主义、恶性竞争等不利影响压缩到最低。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法制一体化既是确保三省一市在法治轨道内协同发展的刚性需要,也是深化完善一体化工作的必然要求。

区域协同立法是当前法制一体化领域最为出彩的制度创新。区域协同立法要求协同地区在立法前加强沟通协商与信息共享,结合本区域共同需要合理制定立法规划与年度计划,在立法过程中注意吸纳彼此意见,有必要时可以联合攻关重大立法项目,在地方立法理论研究上要深化合作,推动立法经验与立法成果在区域内部的交流借鉴。区域协同立法旨在以法治化的协作机制与协调机制,软化行政边界的刚性分割、冲破地方利益的坚固壁垒,为更好地推进区域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服务。总书记8月19日下午在参观安徽创新馆时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强调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高质量发展 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N].新华每日电讯,2020-08-22,(1).】。这种创新不仅仅是科技上的创新、制度上的创新,也包括立法上的创新。

滁州与江苏省会南京仅一江之隔,近年来与南京在多领域展开协同,为本地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作为与江浙沪对接的重要堡垒,苏滁现代产业园围绕南京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上下游供应链,引导企业与南京知名高校在产学研方面展开合作,消化吸收南京的先进管理理念,滁宁城铁的动工则标志着两地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滁州已然成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滁州、南京在多领域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协同合作,但两地在立法协同上仍有较大的推进空间,加强与南京在立法上的联系,以立法协同促进融合发展,应当成为滁州市未来施政重点之一。可以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滁宁立法协同稳步提质提速提效:1.建立作为区域内部立法信息交换中心的立法信息库,主要囊括年度立法规划、同类立法项目进展情况、联合攻关立法项目动态进度、先进立法经验介绍等;2.探索建立交叉备份制度,滁宁两地任何一方制定的有关区域协同发展的立法文件都应相互备案,如果一方在审查后发现有损害协同发展或本地利益的规定时,可提出立法协同;3.尝试构建联合立法机制,对于滁宁两地均有立法需求或牵涉共同利益的事项,两地立法机关可以采取联合立法的模式,除因当地特殊情况确需保留外,由两地立法机关共同拟定草案,同步论证、同步送审、同步实施。

正因滁宁两地长期存在密切的社会经济往来,即便两地目前在立法协同上未有实质举措,不过一旦立法协同被提上日程,必将迎来实质性飞跃,借助滁宁两地立法协同推动滁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有可为。

办好自己事 融入长三角 加速内循环

南谯区委宣传部 赵 爽

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安徽人民的深厚感情来到安徽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并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等提出要求,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和努力方向点亮了灯塔,指明了航向。南谯区作为新时代“滁老三”的一个区,理应牢牢把握“项目为王”的工作思路,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和推动发展的第一工程,坚持全力以赴招大商、坚持不懈上大项目、好项目,不断激活更高质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动能。

一、抓好新基建,加速融入长三角

面对长三角地区负责同志,总书记开宗明义: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融入长三角,第一位的就是需不断加大交通对接密度,如加大滁宁轻轨、争取南浦一级公路等。立足区位优势和现实条件,无缝对接南京国家级江北新区,可加快构建“通勤化、一体化、无缝化”的“睡城2.0”交通格局,拓展大交通、打通微循环,并提谋划夜市、夜生活规划档次,让更多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便利多彩的夜间消费项目,让睡城活起来。以加速推动皇庆湖科技小镇、滁州高教科创城为契机,加大新基建建设力度。在高质量发展上,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围绕六大重点领域,适当超前布局和加速推进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型基建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新基建”在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方面的潜力。

二、布好生态局,修好后花园

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总书记提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长江沿线省市提供了发展遵循。滁州南谯作为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打造长三角魅力后花园的优越条件。旅游业一直是南谯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通过多年的精心打造,一个集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于一体的长三角魅力后花园已见雏形,并努力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户外健身休闲运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江淮绿色门户,醉美山水亭城”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体育和旅游、文化、健康、教育培训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丰富和延伸体育产业链。

三、扩大新内需,打通文旅内循环

总书记指出: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做好生态保护即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打通文旅消费内循环的基础。南谯区需要着重优化好旅游小交通和景区服务设施,打造好“皖东小川藏”自驾风景道品牌,吸引更多长短线游客前往滁州旅游和体验。融出更多文化新消费、文创新供给,大力发展旅游夜市经济,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并促进消费。推出充满诚意的“惠民一卡通”“旅游通行护照”等产品,改善游客旅游体验。在文化旅游方面,随着消费升级,通过挖掘滁州名人、名篇等,打造文化旅游实景演出剧、小品演出剧等。

编者按:

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市委宣传部开展了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征文活动,并于9月29日举办了专题研讨会。现将部分优秀文章进行选登,供大家参考。

本版文字由市委宣传部提供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强精神动力

凤阳县委宣传部 陈华斌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发表重要讲话,在安徽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宣传思想战线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大宣传上下更大功夫,确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一、善作善成,善为“传声筒”。宣传工作者要创新推动新理论、新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准确地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宣传阐释到位,在走深走实走心上下功夫。要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厚爱、市委市政府统筹部署和群众的热切期盼转化为我们加压奋进的责任担当,转化为干群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创新理论宣传。宣传工作是在“头脑里搞建设”,“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要在宣讲内容、对象、时间节点上讲出区分感,要从形式上讲出代入感,要在宣讲手法上讲出画面感,努力做到深入浅出、入脑入心,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破解理论到达群众“最后一米”的难题。

二、敢做敢为,敢当“调音师”。宣传工作者要敢做敢为,敢当时代舞台的调音师,弘扬主旋律,汇聚正能量。构建大宣传格局。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县级融媒体、学习强国、应急广播等载体作用,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站,以“大宣传”带动“大学习”,以“大宣传”推动“大贯彻”,让领袖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提升大宣传效果。广泛宣传秉持理想信念、保持崇高境界、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的先进典型,多推出一些“冒热气”“带露珠”的宣传报道、多谋划一些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工作举措、多形成一些温度与气场兼具的宣传活动,用心用情用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凝聚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三、实干能干,勇为“演奏家”。宣传工作者要保持“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劲头,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要让文明底色更加鲜亮。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优化城市建设管理、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塑造城市形象,发挥好文明城市创建在政务服务环境、商务诚信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方面的重要作用。要让工作本领更加高强。要围绕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这一重大政治任务,着力提高把握正确方向导向的能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能力、管理意识形态阵地的能力、开展网上舆论宣传和斗争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大视野、大气魄、大手笔谋划大发展。要让工作作风更加务实。宣传工作者要强化“越是难干越是难得”的机遇意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使命意识,要坚持“挑山工”的务实坚守,强化“钉钉子”的落实力、执行力、穿透力,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我们的宣传工作者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奋进,努力以“无我”境界实现“有我”担当。

真抓实干 敢为人先

明光市委办公室 张良举

今年8月,时隔四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安徽进行考察调研,作出重要指示,发表重要讲话,体现了总书记对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关心。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讲话,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四点:

一是深刻领会、坚决落实关于“做好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指示要求——立足本位,做好扶贫

面对“抗疫、抗洪”两道加试题,明光在疫期大力开展电商扶贫、消费扶贫,新建成电商特色展馆1个,发挥12个贫困村电商网点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扶贫产品线上销售190余万元;发动干群家庭、单位食堂、商超,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帮销农特产品872万元。汛期,各帮扶干部第一时间入户核查贫困群众受灾情况,帮销畜禽等农副产品,有效降低贫困户经济损失。灾后即时开展了“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问题摸排,帮助解决种养殖补种补苗问题,争取项目支持,助力贫困户稳定增收。

二是深刻领会、坚决落实关于“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奋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示要求——做实服务,创优环境

近年来,明光干群勇担当、共奋进,聚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最优营商环境,推出19项暖企制度,创新推行项目“二号业主制”,秉承“营养师”“店小二”服务理念,全心全意服务在明企业,帮出了口碑,受到企业家高度评价,形成了企业主动引商的局面;扶出了成效,龙利得成功上市(为全滁州市第8家上市企业),15家企业在省科创板挂牌;“放”出了活力,绿色涂料园区已汇集涂料链条企业21家;擦亮了品牌,“四送一服”和企业服务工作获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被人民日报报道。

三是深刻领会、坚决落实关于“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指示要求——面向东南,筑巢引凤

明光市抢抓战略机遇,主动作为,力推产业发展协同合作、创新要素良性互动,争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排头兵。目前明光坚持经开区“一核做强”,绿色涂料园区、凹凸棒基新材料产业园“两翼齐飞”,乡镇产业园“多点开花”。在打造中国绿色涂料之都的同时,同步高起点打造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面向长三角,围绕上下游,开展产业链招商。今年以来,已引进高端电子信息类企业10家,总投资超25亿元,其中7家企业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年底有望全部升规。

四是深刻领会、坚决落实关于“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的指示要求——绿水青山,百姓康健

明光市山水纵横,景观秀美,更获有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众多荣誉。明光市一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全局计、为子孙谋,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鲜明底色,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严把项目准入关,从源头上控制高消耗、高排放类行业入驻,大力推进“散乱污”治理,顶压力保环境,坚决关停“散乱污”企业25家。全面启动了池河翘嘴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禁捕退捕工作,实现1730公顷水域全面禁捕,湖面清、鱼虾多、环境好,人民健康有保证,生活质量大提高。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引领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滁州市委党校 宋迎迎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省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十四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我市打造创新型产业发展新高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进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做好产业规划,明确重点领域和方向

合理的产业规划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十四五”时期我市应围绕产业转移趋势和国内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立足于自身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特色,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健康等优势产业,尤其要大力发展产业基础雄厚、配套服务完善的智能家电产业,突出“智能化、网络化、高端化”的发展方向,努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二、坚持招大引强,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议强化项目的谋划、推进和保障,积极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等多种形式,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招引,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拉动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龙头企业来滁落户。

三、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基地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议按照“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做优做强“1+8”省、市两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基地为载体,全产业链打造产业集聚,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形成“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格局。

四、强化人才支撑,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人才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一要强化人才招引。建议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刚柔并济”地开展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的招引工作。以高层次人才为依托,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二要加强本土技能型人才培育。高度重视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发挥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滁高校的作用,推广“工学一体”、“现代学徒制”等模式,联合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

五、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金融扶持力度

金融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要充分发挥各类基金的引导支撑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设立多种形式的产业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形成覆盖战略性新兴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各生命周期的基金集群。二要创新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好多层次、多样化、多板块、多功能的资本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上市融资,多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统筹做好千亿元硅产业 坚定推进高质量发展

安徽科技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汪徐春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安徽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巨大关怀亲临安徽考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总书记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给地处“一体化”的安徽桥头堡东部城市滁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今年以来,滁州市政府充分利用“六稳六保”政策,进一步激活创新发展动力,保持了滁州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滁州千亿元硅基产业要进一步下好创新“先手棋”,充分利用凤阳优质石英资源和高校的科技与人才优势,促进硅基产业延伸、产业多元、产业升级,以产业集聚和抱团发展进一步引导企业主动融入长三角发展战略,最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做长产业链,主动融入长三角

滁州市凤阳县有多个省市级工业园区,入园企业已达50多家,总投资额近百亿元,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是其产业链还有待延长,缺乏高端和延伸产品(如硅基芯片)。该园区要积极引进以硅基材料为基料的高端光伏、光电和高端芯片生产产业,以地理位置区位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增强发展后劲。要积极进行后续产业链如冬暖夏凉智能玻璃、高纯硅基材料、硅基新能源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的有效对接。同时推进硅基材料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结合,深入推进光伏扶贫等项目,深化与沪苏浙、省内其他城市与合肥、省内城市之间“三个联动”。

二、筑巢引凤,留住高端人才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和企业升级改造更是离不开人才,企业在人力投资要有远视行为,要不惜重金引进中高端硅基人才,力争5年留住和引进10000名以上大学生。大学生是地方发展的生力军,其潜在的价值无法估量,正因为如此,2019年出现了新一轮城市间人才(主要面对大学生)抢夺大战。当地政府要引导企业为大学生在滁州安家落户创造较舒适的条件,为人才创新发展创造优厚的环境,避免人才“东南飞”。

三、引进新技术、推动成果转化

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高端材料和关键技术决定了产业的定位和可持续发展。要鼓励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带科技成果来滁州创办企业,转化成生产力。目前,围绕硅基新能源材料的升级换代十分快速,用优质石英砂资源吸引硅基新能源厂家和科研院所纷纷落户滁州,要力争5年引进或就地开户的创新型企业100家以上,打造“安徽滁州硅谷”生产基地和研发基地。

四、政策先导、完善政产学研用机制

政府要积极发挥政策支持和引导作用,破解发展过程中部分政策滞后、部分技术滞后、高级人才难留、基础教育需配套等难题,争取5年打造50个以上“省级工程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为安徽“千亿元硅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人才、技术、环境和平台支撑。

五、发挥高校等资源优势、打造皖东科技城

滁州拥有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学院等高校和比邻南京高校江北新区,为打造滁州皖东北科技城创造了先决条件。比如安徽科技学院近期投入2000万元打造新型玻璃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紧密配合滁州市在硅基材料、新能源产业、新型显示等方面发挥高校科技集成创新和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协同滁州市集中力量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四大科技创新平台,做大做强产业链。

六、解放思想、主动融入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

自由贸易试验是指在贸易和投资等方面比世贸组织有关规定更加优惠的贸易安排,充分利用片区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等优惠政策,助力滁州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显示等产业,打造承接苏浙沪与安徽的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桥头堡”示范区。

立德树人,助力滁州新的跨越发展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秦海娇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节点,在收官“十三五”、谋划“十四五”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考察,给安徽广大干群以巨大鼓舞。总书记此次考察,两大重点:一是防汛救灾和治河治江治湖,二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示,为安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

安徽滁州,吴风楚韵,气贯淮扬,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滁州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全市人民齐心协力,抢抓机遇,以与南京同城化、合肥一体化为主攻方向,形成智能家电、先进装备、绿色食品、新型化工、玻璃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规划、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保治理的一体化,让滁州融入长三角按下了“快进键”。教育事业也应紧跟滁州社会发展,在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培育人才。

安徽是科技大省,有113所高校、4000余所科研机构,总书记此次考察安徽指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我想这个“内涵”和“质量”很大程度体现在服务社会的效能上。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培养能为社会进行服务的人才是本地高校及教师的努力方向。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大力培养人才尤其是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发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职能最重要的一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才特征各异,客观上要求应由不同类型的教育来塑造。我任教的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多样化和应用型,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人才规格和质量的需求。作为滁州高校教师的我们,也要转变我们的意识,着重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根据专业的实际,有选择性地将科研扩展到企业的车间、社区、医院,通过教学与服务的统一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社会输送“下得去,用得上”的合格人才,最终实现高校、社会、大学生三方共赢的美好局面。

习总书记说:“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求,立德树人是对教师最根本的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不断学习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潜心钻研业务,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黄金时期,可塑性大、模仿力强,极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面对当前的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发展机遇,作为教师的我们,始终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岗位,立足社会、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人才的培养者和输出者,不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负建功立业的崭新时代。

安徽之行,总书记五个“非常关心”的意蕴和价值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孔 金

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四天时间里,总书记先后来到阜阳、马鞍山、合肥等地,考察了蒙洼蓄洪区利民村西田坡庄台、红亮箱包有限公司、宝武马钢集团、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察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情况、了解企业复工复产和经营情况,看望慰问防汛抗洪一线人员、先进典型代表和参加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并参观了安徽创新馆和渡江战役纪念馆。

特殊之年的安徽之行,总书记有五个“非常关心”:关心“防汛救灾”——“我十分牵挂灾区群众,这次专程来看望乡亲们”;关心“防止因灾致贫返贫”——“把灾害造成的损失抢回来”;关心“生态保护”——“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关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要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关心“执政基础”——“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时隔四年,总书记再次考察安徽,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为安徽发展把脉定向、科学指导,为美好安徽建设确定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描绘了新蓝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节点,在收官“十三五”、谋划“十四五”的关键阶段,在抓“六保”促“六稳”、育新机开新局的关键时期,总书记的五个“非常关心”给我们巨大的鼓舞鞭策、全方位的精准定位、系统的科学指导,在安徽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总书记考察安徽之行的主题极其重大,既是对安徽工作的精准把脉、也是治国理政的最新要求,我们要用心领悟,切实增强使命感。9月25日,2019年省管领导班子和干部综合考核结果通报。通报指出,2019年滁州市领导班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应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尤其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的袭扰,滁州市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了稳中奋进、冲刺争先的好势头。这既是对滁州市干部的认可、也是对滁州市人民的激励。“我对滁州很有感情,记忆犹新。”一语情深,令人动容。四年前总书记来到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时深情地赞叹道:“小岗村当年的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值此“两个大局”的当下,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务实举措,紧盯前进“新航标”、永葆发展“新姿态”、坚决做到“作风硬”,时刻牢记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坚持”、“两个更大”,凝聚起建设美好滁州的磅礴力量,奋力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进一步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回报总书记的亲切关怀。

借力长三角一体化 再创滁州发展新辉煌

安徽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有炜

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总书记重要讲话蕴涵的殷切期望,既鼓舞人心,更催人奋进。滁州作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和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必须当好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为此,滁州亟须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借力发展成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新高地。

我们要抢抓历史机遇,主动与沪苏浙先进地区全面对接、等高对接、协同对接。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一体化。为此:

一要推进发展规划衔接,这是前提。落实好与南京签订的“1+2”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苏州签订的《中新苏滁高新区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对接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建设,规划建设“大江北”协同发展区,科学编制《滁宁一体化国土空间战略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各层级规划体系对接衔接。

二要加强互联互通,这是基础。加快北沿江高铁合宁段、滁宁城际、宁淮、合新铁路建设。推进宁洛高速改扩建,加快滁天、来六、明巢高速建设。

三要抓好产业承接,这是中心。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先进装备、智能家电、轨道交通、现代农业、文旅康养等产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科技扶持、管理创新培训等方式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积极培育我市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我市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市场竞争力。要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改善营商环境,以开放、服务、创新、高效的发展环境吸引海内外人才和企业安家落户,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成为长三角改革开放新高地。

四要打造皖东创新高地,这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为此,滁州除了利用好本省内的科技资源外,还要充分利用与南京毗邻的地缘优势,主动利用南京优越的科教资源,加大与南京科技创新合作力度,在科技人才引进、使用上制订更加灵活的政策。要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科研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国轻工产业高端服务产业园、长春光机所滁州装备研究院,推进滁州创新发展研究院建设。强化创新成果转化,采取切实的政策激发创新主体的主动性和获得感,促使产学研共享发展成果。

2020-10-16 ——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征文选登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21842.html 1 3 持续掀起学习热潮 真抓实干再创佳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