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日
第A02版:综合新闻

奋力“奔跑”的民生温度

本报记者王 琼 实习生王 颖

天蒙蒙亮,定远县永康镇山东陈村贫困户石周萍就起床为家人做早餐、准备午餐。送完女儿上学后,她来到离家几百米远的高文服饰就业扶贫车间开始工作。“女儿病情稳定,医药费有保障,工作离家近,收入也不低,现在很满足。”她告诉记者。因病致贫的石周萍一家,曾经面对高昂的医药费,生活陷入绝境,还好在脱贫政策的帮扶和自身的努力下,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让原本没有希望的家庭重燃生机。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一个家庭反映社会的发展,一个变化折射出民生保障这篇大文章。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期间就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作出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滁州引起强烈反响。为让总书记讲话精神在滁州落地生根,一场以提高发展质量、创新社会治理、提升民生温度的“赛跑”,在皖东大地拉开序幕。

落实就业优先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则人心安,人心安则社会稳,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我一个月能拿到4000元以上,儿媳妇也在企业里上班,一个月也拿到3000多元。”今年62岁的阮重苏是来安县新蔬语食品有限公司的一名锅炉工,以前一年到头种田也就挣个两三万元,自从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老汉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而他的安居乐业,得益于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形式不断创新……

近年来,我市坚持新发展理念,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笃定前行,与之同向而行的就是日益完善的就业服务功能。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出台“1+3”文件政策,让企业应享尽享政策红利。创新企业用工“周转池”,将用工具有淡旺季的企业纳入“周转池”,目前在池企业50余家,已错峰调剂用工近3000人次,被国家审计署列为全国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典型经验,连续2年被人社部列为地方就业创新事件。健全园区服务功能,积极探索人力资源改革,在苏滁高新区率先建立“人力资源产业园”,为企业提供创业培训、创业孵化、项目展示与对接、创客空间和资源等服务,打造全链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载体。积极筹建“创新创业大学”,形成培训、孵化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功能。

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德性成长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9月7日上午,滁州实验小学的操场上,新学期第一次升旗仪式,3700多名师生站在五星红旗下共同诵读《中国少年说》,精神饱满、声音洪亮、气势磅礴、振聋发聩。

集体诵读一首诗歌,唤醒了新时代少年对祖国历史的记忆,增强了新时代少年的爱国情感和时代责任感,展示出新时代少年的豪情壮志和建设中国的坚定决心。

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政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我市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组建包括11名中小学思政教师的全市优秀思政教师名师库,将思政课教师专题培训纳入市级年度培训计划,中小学德育教师全员参与培训,选派德育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思政课老师专题培训;开齐开足开好思政课程,探究出了“主题探究”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校长带头上好思政课;启动思政学科实验校,成立了4所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教学研究实验校;通过77个“书香滁州中小学阅读公共服务平台”投放56类核心价值观电子图书供师生阅读学习,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全覆盖;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开展“道德模范”“脱贫‘头雁’”“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事迹宣讲进校园活动435场,近40万人次中小学生收听收看并开展交流学习,开展“绿色出行”“文明餐桌”等社会实践活动,强化相互关爱、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实现中小学校道德与法治课、思政课开设率100%,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开展率100%,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在经历一场洪涝灾害之后,全椒县二郎口镇稻虾连作的田头,县龙虾产业协会会长王如峰忙着恢复生产,力争尽快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

一只小龙虾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引领一个地区发展。在脱贫攻坚政策强力助推之下,二郎口镇稻虾连作产业不但带动贫困户脱贫,引领村民致富,而且真正蹚出了一条从传统农业镇向富足龙虾小镇的逆袭之路。

这是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六年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尽锐出战,奋勇拼搏,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市唯一省级贫困县定远县实现高质量摘帽,全市12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群众纯收入增至11298元、年均增幅35.6%,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高质量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最好的体现。我市聚焦“确保全市剩余1370户3555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高质量脱贫,圆满夺取脱贫攻坚战伟大胜利”的年度目标任务,严格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以“抗补促”专项行动和“354+N”问题整改为主线,统筹做好疫情汛情期间脱贫攻坚工作,强力推进“春季、夏季攻势”,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夯实基础。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多次进村入户开展遍访活动,并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暗访督导扶贫工作,37位市级领导严格执行“1112”定点联系帮扶制度,深入一线督查指导、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生产发展方面,充分发挥扶贫小额信贷杠杆作用,截至7月底,新增贷款1.8亿元,位居全省第1;在就业务工方面,积极开发公益岗位,帮助就近就地就业,今年共吸纳贫困人口9584人;在项目实施方面,安排扶贫项目341个,投资总额7.3亿元,产业扶贫项目投入占比42.92%,位居全省第2;在社会帮扶方面,上半年,全市爱心人士和贫困户注册比例位居全省第1、累计受捐金额位居全省第1。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我市在巩固防控成果常态化确保疫情防控不放松的同时,积极以“健康滁州”战略为指引,全力推进全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健全市、县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制,成立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优化平战结合、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的疫情应急指挥机制,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构建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开展系统化分析并加强预警功能,加强并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发热哨点门诊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预警报告能力,发挥市级传染病定点医院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优势,及时开展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研判。推进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着力从制度机制层面理顺关系,扎实做好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工作,促进疾控机构能力持续提升。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保障,以市二院(市传染病院)、县传染病定点医院为重点,完善市、县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对传染病医院的投入,持续加强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加强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我市卫生应急能力和水平,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常态化战略。

在社会治理方面,我市始终把加强城乡社区治理作为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加强社区建设、增强服务功能等方面狠抓工作落实,社区治理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新路径,建立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体系;社区治理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全市226个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社区治理能力水平稳步提升,构建了亮点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城乡社区协商新思路;社区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逐渐形成,养老服务站“三级中心”覆盖率达67.1%;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不断完善,实施精细化、动态化、信息化、便捷化的社区服务管理;智慧社区建设试点有序推进,全市共有10个社区开展了智慧社区建设试点。

民之所向,政之所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答好民生之问,就是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心上,就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0年以来,我市按照“早谋划、早实施、早建成、早见效、群众早受益”的要求,继续实施31项民生工程,计划投入资金108.25亿元。截至7月底,到位资金80.38亿元,拨付78.15亿元,拨付率97.22%。全市工程、培训类项目开工率98.42%,完工率81.95%,补助类项目均按序时进度足额发放,交出了一份既有温度又有质感的“民生答卷”。

2020-10-12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21475.html 1 3 奋力“奔跑”的民生温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