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鑫
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方,都会有它的记忆。滁州老城区承载着滁州人的文化记忆,老东关、杨家巷等商业集市在这里萌发,曾经繁盛一时。
随着城市进程加快,滁州老城区面临着再次升级蜕变,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棚户区和老城区改造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安居工程摆上了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老城区环境的改造、商业布局的铺开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并不存在必然矛盾。“我们需要现代化的城市,需要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但这不等于丢掉过去,那里面藏着的往往是一个城市宝贵的文化基因和几代人的情感记忆。”市住建局负责人表示。
更进一步说,棚户区和老城区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实现功能性的同时,将它深埋在久远时光中的价值重新发掘,保护好渗透在其中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留住一方水土,留住它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格局,留住那份独特的乡愁,才不会出现“千城一面”的尴尬。
“过去这里乱糟糟的,好多人家乱堆乱放物品,商贩也时常占道经营,违停车辆越来越多,路也越来越堵……”“现在的环境卫生干净了,路面平整了,下水也通了,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在滁城杨家巷居住多年的居民们提及小巷近来发生的变化赞不绝口,纷纷为老城区改造工作竖起了大拇指。
老城区改造是一项庞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只有通过合理的保护和开发,使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有机融合,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老城才会重新焕发生机。
市住建局按照“一手抓新城区建设、一手抓老城区改造”的工作思路,统筹谋划、聚力攻坚、探索创新,突出“四个紧抓、四个到位”,滁州老城区焕发了崭新容颜。
在每年8月份,市住建局便开始就着手谋划下一年度棚户区改造工作,重点围绕老城区棚户区进行调查摸底,既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又采取“跳起来摘桃子”的工作要求确定棚改任务,同时探索开创了“老城区保护性改造”新模式,既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又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当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老城区改造对于居民来说很需要,但是,如果让居民自己掏钱去改造,可能就不会那么顺利。那么,改造的资金怎么办?
为此,市住建局积极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认真做好棚改专项债券发行工作。特别是今年,为确保项目建设时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在不增加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采取市场化融资方式筹集改造资金,极大地保障了棚改项目资金需求。
“棚户区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重大举措,是提升城市宜居品质的重大抓手,改造工程质量更是直接关系到广大回迁群众的切身利益。”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确保2020年底前,实现开工三年以上安置房项目全面竣工交付,当年新开工项目需明确制定工程创优计划和竣工交付时限,鼓励采取绿色节能装配式建筑,切实提升棚改居民满意度和获得感。
同时组织对历年建设的棚改安置房项目进行回头看,特别是针对项目竣工交付、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回迁、办证等问题,逐项目排查,建立问题台账,整改销号,增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